古典诗词是人类精神家园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抒发性灵的最佳途径。叶嘉莹先生说:“其实诗的好处,你是终生受用的。”
然而,这么美好的诗歌却受到当代中学生的排斥。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当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古典诗词从广大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中渐行渐远时,这是一件何等可怕可悲的事情!
古典诗词阅读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题,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是必考题,但此题得分率一直很低,问题的症结在于学生读不懂古诗,更遑论赏析了。读懂古诗词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一是要有深厚的积累,二是要有浓厚的兴趣。学生既不感兴趣,又没有深厚的功底,读不懂古诗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老师们在教学古典诗词这一模块时,耗时费力,但收效甚微,有人把古典诗歌比作“鸡肋”,很形象地说明了古诗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尴尬境地。
古典诗词在高考中的设题包括一道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客观题以单选题的形式呈现,分值为3分;主观题是简答题,主要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思想情感、语言特色以及意象、意境、炼字炼句等方面的内容,分值为6分。诗歌鉴赏总分值为9分。就本校情况来看,整体得分也就3分多一点。很多学生做题基本靠“蒙”,根本弄不明白诗歌讲的是什么,至于主观题就是罗列专业术语,能碰对一点算一点。
虽然得分低,但我们绝不能把古典诗词当作“鸡肋”。何况,我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怎么能够轻易舍弃呢?
一、潜移默化,激发兴趣
本人是诗词协会会员,平时对古典诗词比较感兴趣,工作之余也从事诗歌创作。我常把自己创作的诗歌分享给学生,如“咏昭君”的诗和词。
咏昭君
风华绝代出宫门,漠北迢迢雁失群。
月照黄沙家万里,一方青冢掩芳魂。
一剪梅·咏昭君
瑟瑟风袭叶若蝶
日影西斜
鸿雁惊觉
娇娘遥望泪滴阶
关隘迭迭
山岳叠叠
薄暮暝暝恍初别
执手凝噎
挥手长嗟
三年五载锦书绝
暗了双珏
空了长街
学生读了以后,觉得很美,以为是古人创作的,我让他们猜猜作者是谁,然后我再揭示谜底,学生非常惊讶,原来自己的老师也能创作如此优美的诗歌,不仅对老师刮目相看,对学习古典诗词也显得兴趣盎然。
在本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有一部分同学对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尝试创作,夯实基础
学生们跃跃欲试,恨不能立刻就成为诗人,创作出自己的处女作。我让学生先尝试写作,陆陆续续有学生交来了作品,但是有的学生的作品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不仅不懂平仄,连韵律都不懂,很多诗作比较直白,没有意象,没有技巧,没有诗韵,根本不能叫诗。不管怎么样,学生愿意去写就是一大进步。
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学习格律诗的基本知识、选取意象的方法、运用何种表现手法,他们学习的劲头就足了。经过反复修改,提炼,学生的格律诗初具雏形,师生都很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三、加强积累,厚积薄发
进行诗歌创作,光掌握文体知识还是写不出诗来的,要积累大量的意象、典故和丰富的词汇,到写作时才能灵活运用,创造出佳词丽句,写出意境优美,意蕴丰富的诗来。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才能传神地再现生活。我们学校环境幽雅,文化底蕴深厚,文武庙庄严肃穆,月光塘池水清澈,游鱼嬉戏,桂树挺拔繁茂,桂花芳香扑鼻,迎春明丽清新。这样的环境给了学生丰富的滋养,也给了他们灵感。462班姚明的处女作竟然是一首律诗,题为《秋思》
秋风乍起惊寒雁,
细雨无声湿木棉。
莲花池外红叶落,
月光塘里墨竹喧。
心中有情皆是暖,
雨里无意尽为寒。
梧桐树下相思苦,
束发少年爱恋难。
这首七言律诗选取的就是文庙的优美意象,借意象表达了青葱少年朦胧的情愫,可谓情景交融。最难得的是作者不仅找准了韵脚,还基本合乎平仄,中间两联还注意了对仗。真的令我刮目相看。
有了一定的积累,学生还尝试填词。
《一剪梅》是一位叫曹昆的学生独立创作的一首词。
心上迎秋何处藏?奔向学堂,渐远故乡。有谁年少不轻狂,脱下皮囊,烙上情伤。遥望当初年少郎,满面芬芳,满眼星光。蹉跎岁月梦还唐,一道琼浆,一片夕阳。
这首词不仅符合平仄格律,还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少年形象,很有意蕴。当然,它对学生的影响和触动也是挺大的,一些学生也学着填词,班级涌现了不少诗人、词人。
学生通过写诗填词,不仅掌握了诗词的基本知识,平时还注重积累,注意观察,诗词鉴赏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月考平均得分达5分多,提高了2分。
四、课前分享,诗花盛开
要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要变被动为主动,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毕竟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遍。让学生课前分享一首美丽的古诗词,分享者的主动性就激发出来了,坚持下去,学生心底沉睡的种子也发芽了,假以时日,定会长出枝繁叶茂的大树。
得语文者得天下,得诗歌者得生活。以写促教,让诗词重焕异彩,让生活充满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