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曾经说过:“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但,不管死的重量如何,关键是:人总得死。而且在人的一生中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痛苦。
如何坦然的面对死亡?如何坦然面对人生中不可逃避的痛苦?如何去安置对死亡的恐惧,这便成了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命题。《人生难得是心安》这本书也就从这里开始了它的诉说。
这本书相对于哲学论著来讲,是属于比较易于“读懂”的,作者没有使用艰涩难懂的哲学术语,也没复杂的故作深奥的解读。更让人欣喜的是作者很贴心的举了丰富的贴近生活的鲜活例子,给我们来解释某一个哲学名词。就像作者自己所说的“我试图找出一种引导方式,一种尽可能单纯却又不失调,哲学理念所蕴含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的方法”,当你读到后记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作者做到了他所承诺的。这很了不起,不是吗?
当然,作者并不是为了简单而简单,也并不是为了让读者能读懂而可以降低了难度,减少了实质性的问题。不是这样的,他说“不能只为让读者尝尝甜头,只为满足普及要求,而提供肤浅的粉饰或偏狭的事业,而是要让这些哲学理念如其本然地被呈现,以满足两大族群的需求,想知道哲学是什么,但不打算深入钻研的成年人,想深入探究,但尚未具备必要知识来独立阅读艰涩作品的青少年。”
不知道您是属于哪一类人?但我觉得不管属于哪一类人,(当然,如果是您是哲学系的,或者哲学研究者就免看了)打开这本书,你应该或多或少都会有欣喜的收获。
主要内容
这是一本有关西方哲学史的书。作者是吕克·费希用一个主轴“人死后如何得到救赎”将西方哲学史串了起来。作者从斯多葛学派、基督教、近代人本主义、尼采到当代哲学,把西方哲学史分成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思想都有三个主题加以分析。也即是他说的哲学的三个面向:对事物的理解力(理论),对正义的渴望(道德),对救赎的寻找(智慧)。
作者认为,所有的哲学体系都是经由理论展开,其对宇宙真实世界知识的探索,进而通过“道德”对人类社会作出最佳安排,其最终目标则是寻找救赎的可能。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清楚,不管我们经历了什么,或者我们终将变成什么,我们总是要死的。如何面对这个死的问题是迟早的事情,因为你连逃避的可能都没有。所以哲学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尘世安放这颗忐忑恐惧的心。无论是斯多葛学派,还是基督教,或者是尼采,或者是近代哲学,其实都是探讨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即是面对生命的有限性,我们如何过好当下。只是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命题。
斯多葛学派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的结构不只是神奇,完美格是理性的人的理性,就是分享了大自然这一种性质,所以在道德上应以大自然为典范,而且也不必害怕死亡,因为死亡只是一种转变,让人重回自然,而不是毁灭,这是以不同的方式存在而已。
其实这个理论一听起来会给我们面对死亡的恐惧得到很成功的安抚。因为我们没有死,只是换一种方式存在,可是当我们真正设身处地的把这个理论用在我们生活中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只是理论上的解释,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
对死亡的认识,斯多葛学派所说的只是一种改变,从一种状态转入到另一种状态。从而让人淡化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这类似于道家说的“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就像一棵树死了,一张桌子活了。树以桌子的形式继续存在着。再或者如,人死了埋在地下,会慢慢的腐烂,变的营养,滋润另外一朵花。然后花开了,就说这花就是人的一部分花是人的生命延续。理论上似乎是行得通的,可是感情上呢?说到这儿又想起来了那天和孩子看《多基朴的天空》动画片。讲的是一坨狗大便的生命旅程。最后因为一场大雨,狗大便分解变成了营养,变成了一朵花,可是在此时,看动画片孩子就哭了,嚎啕大哭的那种,因为她说她喜欢狗大便,可是它没了。我说:“它变成了花儿,虽然不再是狗大便,但,它是狗大便的生命的延续呀。”可是她依然哭着说:“狗大便就是狗大便,它不是花。如果他变成花了,我就看不到狗大便了。”其实我也很难说服自己,是不是因为我们太在乎他们所存在的形态,而没有看到它的本质。
基督教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承诺人死后仍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而且所有你所爱的人,通过上帝的爱,都可以重复一起永生。基督教宣告人不会死,不止是灵魂死而复生,人的肉体也会复生,那就是人是不死的,这对我们这些活着的恐惧死亡的人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当然,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近代人本主义的兴起,建立在科学革命对基督教权威的质疑上。而尼采的思想则是不满于近代人本主义制造的另一个“偶像”,其中一个重要议题便是重新寻找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林火旺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任何一个不消只是‘坐吃等死’的人来说,本书都可以提供你一条思路,它不只是可以引领你走过历史、思索生命,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你了解哲学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哲学探讨的问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重大的问题”。
的确是这样,只要是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多少会产生一些迷惘、痛苦。而我们总想去和谐这些不和谐的因素,这就需要哲学的思考,不管最终有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总会让人轻松很多。
人们都在讨论死亡的问题,并且琢磨着如何过好当下,可是什么是死亡呢?有很多种解释。艾伦比的那个乌鸦(Never More),他说死亡又有种种不同的面貌,就是在生活中最活跃之处,也感受到其存在,“死亡通常是指那些属于永远不在的事物,包括生命中,那些一去不复返,最终再也无法找回的事物”。比如说我们的童年,比如说我们失去的朋友,比如说我们曾经的经历的故事,所有的永远不在的事物都算死亡。既然死亡无处不在,那我们就更应该想一想,该如何过好当下。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思考,都是为了让我们目前过得更幸福一些。
最后,我要说的是,作者还很贴心的推荐了几本可读的书籍,并还很暖心的提醒了分别是什么"等级"的哲学书籍。所以呢我就发现,优秀的书籍,优秀的作者,总会在你合上书本时,给你指导另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让你结识更深刻的人。而作为读者,在合上书本时已经知道自己往哪儿走,这是多么美妙的感觉啊。
当然,这种爱的智慧必须有我们每个人自己去操练,而且最重要的必须是静静的。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