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以下情况:
每天习惯性打开很多次微信和朋友圈,即使没有消息,也忍不住想打开看一看。
一刷视频、直播间等,就停不下来,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过去了,放下手机又不知道该干嘛。
原本只是回复一条消息,却点开了一篇文章推送,然后就忘记了重要的事。
休假时沉迷于游戏、短视频、电视剧,一玩就是一整天,事后又觉得特别焦虑空虚。
当你有以上的情况时,说明你的注意力正在被各种多巴胺的快乐吸引。
适当的多巴胺能够让人快乐,但过量的多巴胺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所以要学会去控制,甚至戒断多巴胺。
一、什么是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与大脑的“奖励系统”密切相关,能够带来短暂的快乐感。
多巴胺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和开心的信息传递,能够影响情绪。
也和各种上瘾行为有关,比如吸烟、吸毒、刷短视频、打游戏、追剧等,因为能够使上瘾者感到开心。
多巴胺的快乐是短暂的,是一种欲望的满足,虽然能短时间带给我们快乐和幸福感,但也容易让人感到空虚和失落。
各种互联网娱乐产品让人欲罢不能,不断抢夺我们的注意力,稍不注意就沉迷其中,很多人早已坠入多巴胺的陷阱而不自知。
想寻找一个答案,上网随随便便都能搜出来,但缺乏深度思考。
都是别人喂你吃什么,你就吃什么,没有自主选择权。
心理学家拉姆塞・布朗曾说:
“世界上如果存在控制所有人的代码,那一定就是多巴胺的代码。只要让你的大脑持续收获快感,我们就能用极小的代价,让你去做特定的事。”
当下虽然过得很快乐,但其实都是一些低级快乐。
在娱乐中沉沦,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安于现状、懒得思考、身材臃肿、注意力不集中、大脑退化、平庸、焦虑等。
二、戒断多巴胺的好处
1.缓解身体疲劳、焦虑、抑郁
适当体验多巴胺的快乐,可以改善身体疲劳,但其实只是起到了镇定作用,如果频繁产生多巴胺,就容易引发焦虑和抑郁等情绪。
所以我们一定要控制多巴胺摄入,让自己的情绪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才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找到生活的掌控感
长期沉迷于多巴胺,比如沉迷于手机和游戏,会让我们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
减少手机的使用频率,就会腾出更多时间去感受现实生活,找到生活的真实感,而不是活在虚拟世界。
虚拟世界待久了,人的行为和思想很容易被“控制”,从而产生刺激反应,很难静下心来做自己该做的事。
想要摆脱这种注意力的控制,可以通过增加现实生活的体验,带着觉知去生活,比如散步、瑜伽、冥想、阅读等。
人只有真的找到对生活的掌控感,活在当下,专注当下,才会收获幸福,提高效率。
三、如何戒断多巴胺?
总结起来就三个字:替+控+换。
1.用大欲望替代小欲望
有时候情绪一上来,很难用理智去控制,不妨可以通过情绪控制情绪。
用对未来美好期待的大欲望,去战胜眼前的小欲望。
找到一个长远的目标,塑造好习惯,使用正能量的上瘾行为去对抗负能量的上瘾行为。
比如你想减肥,但是又想吃炸鸡,就想象自己瘦下来更美更健康的样子,就能管住嘴,迈开腿。
2.用理性控制冲动行为
我觉得控制感是一种很有成就感的事。
当你以为你做不到,而稍微努努力就能控制自己的某种行为和欲望,事后就会很有成就感,反之,当下一时冲动,事后大概率会后悔当时没有忍住。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如果我们任由感性情绪主宰大脑,就容易被带偏。
需要不断的自我暗示,去衡量哪些是最重要的事,只有调用理性去做出取舍,放下低级欲望,才能在高级欲望中成就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3.用内啡肽替换多巴胺
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多巴胺的快乐,却忽略了内啡肽的快乐。
多巴胺上瘾主要体现在过程中,短暂的快乐被满足后就会觉得空虚。
内啡肽则是一种补偿机制,当下进行的过程或许会比较艰难,一旦完成后,就会产生快感,形成正向反馈。
能够产生内啡肽的事有健身、看书、学习、冥想等,能够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好。
培养内啡肽的快乐是一种对抗熵增的长期主义行为,也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追寻。
写在最后:
任何一段成长都经历过痛苦的改变,戒断多巴胺,追求内啡肽,是一个人逆袭改变最快的方式。
不要一边沉迷于手机,一边焦虑未来,不付出行动,永远走不出痛苦的深渊。
应该把手机当作工具,而不是玩具,让多巴胺服务于我们,而不是被多巴胺控制。
一个人不断重复自己的行为模式,最终就会得到与自己行为相对应的结果。
勇敢地迈出改变的那一小步,坚定的走下去,就会离想要的目标越来越近,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