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那末丞相,你乃奉旨出师,理所当然。然而,堂堂王师,赫赫天兵,若是将两县子民杀死,岂不被天下人唾骂,说你丞相不仁不义,残杀生灵?徐某倒有一个两全之计在此,使丞相屠杀之后,天下非但不会责怪丞相,反将罪责归咎于刘备、诸葛亮。”
曹操想,这话不象是你徐庶讲出来的嘛。如果颠一个倒,那末还差不多。肯定又是想给我上当。便问:“请问元直,有何妙计?”
徐庶:“请丞相派一能言善辩之士去往樊城,劝说刘备、诸葛亮归降,若愿降者,命他们充打头队,将功赎罪;若不愿归降,丞相大军杀往樊城,鸡犬不留,到此时天下人只说是诸葛亮、刘备之过,非你丞相之责。此乃先礼而后兵,未知丞相以为然否?”
曹操一听,原来如此。你既不是为我曹操着想,也不是为两县百姓考虑,而是料到刘备、诸葛亮此番无法逃遁了,不是死于乱军之中,定是被我生擒活捉。你想,与其如此,还不如劝他们投降。
曹操想,不过,这个主意对我倒也是有利的,如果他们肯降,我就可以免动干戈;倘然不肯降,我也得了民心。
但是,曹操转而一想,慢!徐庶的话往往听起来很好听,弄到最后要上当受骗的。这番话是否会上当?
曹操想了一想,觉得不会。我派人去劝降,一来一回最多一、两天时间。刘备、诸葛亮也逃不到天边去的,上什么当呢?
不过,要派一个能言善辩者去,这个人倒不大好找。有的没有这个口才;有的缺乏这种胆量;而且去者,须与刘备有些交情,否则他们很可能见都不见,甚至把使者杀了,或者扣押起来。
曹操想,那现在派谁去呢?哎,对!倒不如就派徐庶去。他与刘备、诸葛亮有交情,他的话他们容易听信。
那末,他会不会一去不返呢?也不会。他母亲的坟墓在我京里。他知道一走之后,母亲的坟墓是要保不住的,他是个孝子,绝对不肯这样做的。否则,他早就好逃走了,我又不派人看住他,何必要用了计逃走呢?
曹操想之再三,觉得没有问题。便说道:“元直公,言之有理。老夫欲请元直公前往樊城劝降刘备、诸葛亮,未如意下如何?”
徐庶想,我的用意就是要讨这个差使。但是,不能马上答应。答应得越爽快,曹操越疑心。所以说:“丞相,徐某无能,还望丞相另请高明。”
曹操想,你越是不肯去,我越要你去。你若抢着要去,我倒亦不让你去。曹操的脾气,被徐庶掌握住了。
曹操:“元直休得客套。此去劝降倘能成功,其功非小。若刘备、诸葛亮执迷不悟,亦非先生之过。拜托,仰仗了!”
徐庶想,你一定要叫我去的话,那我就要提条件了。就说:“既然丞相命徐庶前往,请丞相暂将于、毛将令收回。”
徐庶的意思是,这十二座行军大桥无论如何不能让你架起来的。没有桥,你的大军就一时无法过河的,就可以暂时把你挡在此地。等你发觉上当,重新下令架桥,至少又可以耽搁你半天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