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接纳力》,读到“共情”一节,那些透彻心底的分析,直击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知道,有多少地方,自己没有想透,也没有做对。
“共情是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如果我们能事事处处对他人做到共情,这世界上也就真的没什么矛盾了。真正的共情,其实真的很难。
就像那天与家人的矛盾,我们其实都是不能与对方共情,都是只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不满,自己的委屈,自己的受伤,没有在发生问题时看到对方的初衷、原因及内心渴求,而只是看到了外在的表现,和由这个表现方式造成的对自己的伤害。
“不管怎样,妈妈都陪着你,都爱你,这就是接纳力!”每一次,当我与儿子从彼此的怒气中或从他的哭泣中(其实我内心也在流泪)平静下来,我都会拥抱住儿子对说出如书上一样的话,每一次,我都能感觉到孩子内心的那种如释重负,他总是肩头一松或是幽幽地松一口气。难道不是吗?对孩子这份永远的、柔软的笃定的爱,无论当时会有怎样的盛怒,无论当时对孩子采用怎样的方法,必须也由衷地要对他表达“无论怎样,妈妈都爱你,陪着你!”这份接纳,会让孩子笃定的坚信,无论这世界有多么冷酷,妈妈的爱永远陪伴着他,他便不会孤单。
这份接纳对孩子来讲特别重要,外在世界有很多不如意,孩子在哭泣中经历着这份不如意,慢慢认知到外在世界就是这样的,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无论外界是怎样的际遇,“我都足够好”,这就是在建构孩子的个人幸福力。而外在世界就是这样的,这是在建构孩子的接纳力。
一切接纳力的基础,是先倾听、共情自己,接纳我们自己。“当我们自己有负面情绪时,倾听和共情自己才能让我们恢复心力、超越自恋,转而倾听、共情孩子,并对孩子展现出我们的接纳。”
“我需要重塑一个温暖、接纳的内在父母,我需要温柔、耐心地对待我的内在小孩,我需要对我自己好一些!”
“真爱的顺序应该是先爱好自己,才有充足的爱来爱别人。养育好自己,才有心力养育好孩子。”
我需要做的是:当觉察到情绪升起的时候,让自己停顿下来,“先倾听自己,听听自己的烦躁、抱怨和不满。”然后对自己说:“我听到了,我知道我已经很不容易了,我已经做到了当下的最好。”如果能这样设身处地地理解自己后,内心便会获得正面的心理力量。
“我若安好,便是晴天”。
“作为父母,无需自责为啥学了那么多育儿理念和方法还是会面露狰狞,只需要记得每个记忆再现是为了给我们机会疗愈自己,有着非凡的积极意义就好了。”接纳并改变自己偶有的“面露狰狞”吧,让每一次狰狞都是疗愈,都是浮尘,直到自己的心台清明洁净,直到自己的心通透无台。
“我们今天怎样对待孩子,将教会孩子今后如何对待我们。” “我们对父母的态度,大多时候也是父母曾经对我们的态度。我们上有老、下有小,唯有带着觉察,及时拥抱记忆的表达,才有可能不再重复被育过程的不当和暴行。”所以,对孩子面前的自己,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喜欢孩子怎样,首先自己不做那样的自己。“愤怒的成人对面只能出现恐惧的小孩”——当我们在孩子面前咆哮时,孩子也许根本不知道你是为什么或你在喊什么,他只感觉到恐惧。当我们用骂甚至用打的方式来让孩子服从之时,“我的孩子和我的联结”其实是断的,“他们可能会孝顺我,但不会信任我”。
“发生在别人身上的都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才是经历。”唯有“卸下盔甲,碰触内心的真实和柔软”,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才会产生真正的接纳。“只有诚实和真相才能让自己自由”,坦诚地面对自己吧!唯有先对自己坦诚,才可能对他人坦诚。
相信“人与人的相遇是为了给彼此心灵解绑的”,“每个人行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很不容易,我越来越懂得,人和人之间能做的只是相互陪伴和支持,谁也不能替谁去活”。相信报团取暖的力量,但必须记得每日都需触摸内心,接纳力,是人生永远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