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下半年,我读到了帕克·帕尔默的著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阅读的时候,我的心中激起了一股巨大的波澜,曾以一篇《行走在心灵对话的旅程》为题记录了自己的阅读感悟。而今捧读它的姊妹篇、山姆·英特拉托主编的《我的教学勇气》,再次点燃了心灵之中火热的激情。这是一部关注教师心灵勇气的著作,在平常的教育叙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书中25位美国教师通过讲述自己真实的心路历程,向我们展现了超越职业恐惧和重拾教师心灵勇气的精神,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实现了《教学勇气》中提出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善”的观点。
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成为被学生一辈子记住的教师,就要坚守教学的真正意义,就要一再问自己:为什么教书?在课堂上做什么最有价值?做什么能真正帮助学生?教师的一生,是修炼的一生。教师的修炼,是教师的一种内在的精神活动,是教师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有效途径。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修炼呢?首先要学会自主思考与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阅读来拯救自己的知识缺陷,通过反思来弥补自己的经验缺憾,在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生命成长的教育方向,向快乐人生出发。其次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艺术和专业品格,一方面,“好的教学来自心灵,源自内心深处对学科和学术的喜爱”,因为,“一位拥有如此完整而诚实内心的教师,用任意一种教学方法都能非常有效”(P134);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心灵导师联系在一起,在心灵与心灵之间发生碰撞和沟通、感化和共鸣。再次要善于倾听来自于自身、他人(包括学生)和来自于世界深处的各种声音,在一个善于倾听和相互接纳的学习型组织里想法设法成为一个有追求的教育者和研究者。
玛丽·爱丽丝·斯科特老师以《用大爱做小事》为题讲述了这样的教育故事:她本来以为可以通过教学来移山倒海和改天换地,但是,现实和困境使她大失所望而离开了课堂,数年之后,当她再次从教的时候终于认识到,教学并非做大事,而是“用大爱做小事”。促使她改变看法的是她永远难忘的一个名叫安杰拉的孩子,当这个“身材瘦小,还患了严重疥疮,满脸都是,惨不忍睹”的孩子需要照料的时候,作者正好参加了一个服务项目,大部分时间也正好是由作者来照料她。在给小姑娘洗脸的时候,作者的心中涌起了一种感激之情,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那时,我知道了,我的人生是一种能在忘我中表现真我的人生,一种能通过触摸小姑娘脸上的疮疤与上帝息息相通的人生。”(P26)我们可以暂且不谈是否要去参加服务项目,但是我们可以想见,这位教师面对如此难堪的孩子时是怎样的一种爱,又是怎样的一种忘我的精神。到这个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这样的小事,表面微不足道,其实举足轻重。
任何工作,“忘我”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是一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教师的工作态度,不可能象工人那样在流水线上完成每天需要完成的工作量一样那么简单和轻松,只有拿出自己全身心的忠诚与热情,才能在工作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当我们探讨“我应该做一个怎样的教师”和“我如何才能在工作中坚守自己的理想”的问题时,我们千万不能忘记,爱的教育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唯有用爱去真诚相待,倾心而为,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意义,我们的行走才会更踏实。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沿途之中,必然需要我们经历两个心灵驿站,“在第一站,我需要克服绝望的情感;在第二站,我将再次肯定我的爱”(P29)。
教学是一种“心力劳动”,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教学的得失成败与其说取决于教师采用的具体的教学方法,还不如说取决于教师奉献的仁爱之心。“用心”教学,意味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信心与活力,意味着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一个活生生的教师,必须活学活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认识和坚信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将自己、学生和学科编织在一起,使三者之间进行面对面、声对声、心对心的沟通和互动。
要让教学富有意义,还需要进行深刻的互助的学习。克里普·伍德老师提倡“每一位学校教职工(无论是初任教师、资深教师还是餐厅工作人员)为了获得智力、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都有必要参加一个能给自己帮助的成人团队,从而能始终生气勃勃地工作”。(P123)在团队中学习和工作,会很快促进自己的成长。《我的教学勇气》中,一些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充分肯定了“教学勇气”研修项目的有效意义,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中学教师,无论是240名教师在长达18个学期内参加这个研讨班还是10名研究成员开始的荒原之旅静修活动,大家在学习研讨中明白,“不管课堂多么富有诗情画意,优质教学不能仅靠教师来维持,优质教学需要一个真正的学习团体营造相互信任的空间。”(P125)教师学习团队的形成,首先要清楚自己“我是谁,我如何融入这一组织”,然后才能让交流的焦点始终保持在日常教学经历之上,坦诚地讲述自己的教学问题与收获。优秀教师会有这样的体会,课堂是最适合落实自己价值观的地方。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成为了教学实践的基础,而学习研究小组又成为帮助大家进一步提高认识考察自己价值的地方。索尼娅·尼托和斯蒂芬·戈尔登两位老师在分析研究小组的启示时提到,因为教师的价值观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所以,小组研究最先开展的活动之一就是让每一个教师写“教学自传”,在这些自传之中,教师们叙述自己如何和为何把教学当成自己的职业。我们可以推论,这样的研讨活动集中了多种不同的意见,也反映出各自的教学背景,如果大家都能正视自己的价值观念,在坦诚而深入的对话中充分论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必将使教学实践获得更为有效的进展。既然“课堂本位研究是最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形式之一”(P140),那么,研究活动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深入下去。教师需要在解决“教然后之不足”的问题时逐步改进自己的教学,看清自己的教学方向和明白自己的教学意义,而要做到这一点,绝不是单兵作战和个人英雄主义能够解决得了的,结伴学习共同研讨的学习型团队才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方式。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寻找到自己的教学个性,发挥出更大的教学作用,在教学改革中获得新生,不断开拓新的前沿和攀登新的高度。
教师从教的“根本幸福”是什么,是哲学家罗素所说的“完全取决于对人与事所持的友好的兴趣”吗。作为教师,只有体验到自己职业的特殊性幸福,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意义。教师职业的非同一般,就在于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于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这种特殊的价值,反映出一种精神世界的特殊的幸福体验,也呈现出一种高尚的情操和神圣的使命,正如英特拉托在书中所陈说的一样,这种理想,是大多数教师共同的心声,他们之所以从教,就是要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就是要去享受和体味帮助别人成长与发展的满足感:“一想到我有了自己执教的课堂,180名学生将指望我给他们引路、支持、指导,顿时产生了一种被委以重任的狂喜和激动。当时那种妙不可言的兴奋劲,我至今还难以忘怀。”(P15)教师的幸福,不是为了生存而教学,而是为了教学而生活。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教学的快乐,关注职业的使命,是每一个教师考查自己人生抉择的命题。罗丽·富尔顿老师号召我们“40岁的年龄,17岁的勇气”,就是要让课堂上的每一个人都能从教师未泯的童心那里获得怡然自得的气氛,这种心意相通的教学,就是一种积极的幸福追求。
要想成就自己的生命意义,就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心灵。要想始终如一地全心全意地保持教学的热情,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学的技巧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心世界的力量和昂扬的精神意志。教师的一辈子,是在教学中前进的一辈子。你想拥有充满幸福的教学生涯,需要更多的心力与奉献,需要更深入的追求与探索。玛希·杰克逊和利克·杰克逊告诉我们,教师为何需要心灵更新,因为“教学是一项神圣的天职,是一种让头脑、心灵和精神不断得到更新的职业。教师之所以从事教学,是因为有一种要帮助他人学习的激情;他们之所以投身教育,是因为有一种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有一种想培养后代来改变世界的使命感。优秀教师不但留意且总是寻找各种方法与学生保持联系,他们不会关闭自己的心门”。(P164)虽然我们以后仍然会遇到升学的压力所带来的艰难,会遇到新课程改革引发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会遇到公众和媒体的百般苛责,还会遇到来自学生方面的厌倦和叛逆,但是,一个真正的教师,是能够勇敢去面对严峻的挑战的,是能够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去寻求答案的。我们需要努力开拓阅读的视野,释放教学的激情,激发研究的潜能,增加心灵的存储。在迈向教育幸福的道路上,需要我们常常自我更新、净化心灵,寻找自身内心世界的导师,培养自身虚怀若谷的气度和循循善诱的能力,品味教学之于心灵精神的愉悦。教学的过程永远是一种心灵和精神的对话过程,是需要用自己的真诚和勇气去享受生命乐趣的过程。这样的教师,不仅自己能够得到从教的幸福,还会给别人带来深刻的启发和同行的快乐。
阅读《我的教学勇气》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书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在用自己执着的爱从事着伟大的教育事业,他们都在不同的学校焕发着精神的力量,奏响着心中的欢歌。当我们感到迷惘和绝望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我想,我们在感受异国他乡一群教师真切的教育情怀的同时,心胸自然会开放起来,心境自然会开阔起来,心灵自然会开朗起来。愿我们都能够找到维系心灵和精神的教学勇气,用自己的智慧和真诚去实践自己的承诺。
2008、0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