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书名,吸引自己的是想看看丰子恺先生眼中的万物是怎样的有真趣。不曾想书中很多章节自己仿佛置身其中,深感共鸣。边读边感叹,画面跃然于脑海中,语句仿佛就是自己的心中所想,陶醉于这种无障碍的沟通中,读完亦觉犹然未尽。
读到“蛙鼓”这篇,丰子恺先生与其父夜半到稻田里郊游的章节。闻到的“麦陇风来饼饵香”,青蛙近处咯咯远处咕咕的叫声,仿佛一下子回到儿时自己也曾有过“听取蛙声一片”的场景。也是夏日未睡时,尤爱拿着小凳子坐在门前的空地上,不远处的稻田里,蛙声此起彼伏。闻着那阵阵稻花香,也听着大人们讲各种怪事轶闻。虽也有蚊虫叮咬,但这种夜的寂静、耳边的欢声笑语以及风里的花香夹杂着的湿气,心底涌现的宁静与真趣一扫白天农活的劳累。而那无数个夜晚,一大家子人共坐而谈,时而欢笑时而安静,已成为心底久久不能忘却的记忆。如今读到这一章节,记忆仿佛一下子涌现。不禁笑自己小小的年纪,竟也能体会到丰子恺先生所说的真趣。
读到“山中避雨”这章,丰子恺先生与人游玩西湖因雨而困山中茶店,不以雨阻而忧,反因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而牵引了感兴。与村里的青年胡琴齐唱,竟得以证实了“乐以教和”。此时,不禁想起自己游玩西湖时的场景。早天去时是晴空万里,太阳晒得热汗淋漓。体会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场景。虽身累,但心是晴朗的。隔天再去,下起了蒙蒙细雨。此时再看看西湖,终于明了“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趣味。不因下雨而惆怅反而欣赏到了西湖的另一面。雨越下越大,不得已到一个馆子躲雨,却以此探寻到馆里各人游玩遇雨而生百态的乐趣。此不与丰子恺先生的遭遇跨时空相遇了吗?享受晴空万里的开阔,也能于雨中寻得乐趣,岂不是人生无常,趣味常有,幸甚至哉!
“杨柳”这篇丰子恺先生亦说,“我向来与花木无所爱好,既有之,亦无所执着。”读到此句,岂非也是我对事物的写照?花草木,我本没有甚爱。即便欢喜,好像也无有为之执着的欢喜,我欣赏每一花草树木,却又不止执着于一花一草一木。我想去探寻世间万事万物,只为去经历去体验,过程无关好坏,总归是一种经验。世间万物,以平常眼光看待似乎没什么不同,但若是以过客的身份看待,似乎事事都有趣。因此,何须执着于一事一物的欢喜。
读丰子恺先生的《万物有真趣》,实实是看到了他眼中的万物皆有趣味,或是一条陋习巷,或是一顿晚餐,或是一个学步的场景,或是一月下竹影,或是难眠的一阵蛙声,或是一场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在其笔下是如此的朴素却又有着趣味。我尤为欣赏的是他们一家人那种乐于挖掘生活乐趣的态度。餐桌上引出的音调学习、清明祭山费心做出的乐器、夜半睡不着到田里郊游的乐趣、为学步儿童拍照的兴致……自己也曾有过为看天上云卷云舒而躺在沙发上无惧午间太阳的仰望;也曾感受过坐在树下,看着风吹动叶子,阳光投射而下的温暖宁静;也曾驱车看到夕阳落在后视镜中带来的绚丽而停下来拍照记录;也曾独坐家中,看到窗外润物无声的细雨而带来的舒畅;也曾为了拍出插花的美而不厌其烦的摆弄……于是读到丰子恺先生在万物中发现真趣,真真仿佛有了个与自己趣味相投的人,觉着是无比的开心与幸福!
人不孤独,人是自然万物的伙伴。每一事物都自有定数,每一时节都有花盛开,一期一会。用心生活,做一个有趣的人。这是丰子恺的生活观,也是自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