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师过关作业:《儿童的人格教育》课程】
《儿童的人格教育》第三次研讨作业
提交人:184197阿洁523193237@qq.com
生活的意义
阿德勒认为,“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之所以追求优越,是因为我们感到自卑,因而力图通过富有成就的追求来克服这种自卑感。只有当自卑感阻碍了这种富有成效的追求,或当它由于对器官缺陷的反应而加剧到令人难以承受的程度时,它才是心理问题。这时我们就会形成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一种过度、过份的自卑感,它必然促使人去寻求可以轻易获得的补偿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同时,这种自卑情结夸大困难,消解自己的勇气,从而堵死了通往成功的道路。”
材料中的主人公家境不太优越。而家庭境况更是糟糕。父亲的忙碌使他的童年缺失了父爱,虽然有母亲的管教,但由于母亲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对孩子的管教根本没有形成。既不够坚定,亦没有温和。所以,确切的来说,主人公的童年并没有获得过太多的爱、温暖以及安全感,更不要说他的良好的教养了。这样的一种家庭境况无形中使他感到自卑,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想消除这种自卑感。主人公想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想消除自己的自卑感。所以他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即使成绩暂时落后也从来不对自己灰心丧气。另外,童年中这种爱的缺失和忽视也使他想经由自己的学习成绩引起父母以及学校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事实的确如此,因为虽然主人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争强好胜、追求完美,勤奋、认真的性格,并且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但自己却不够开心。因为所有的学习最终是要落到生活——与人合作、适应社会,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而主人公纯粹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超越而学习,为了证明而学习,为了不居人下而学习、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而学习......
当学习和追求仅仅是为了超越贫困,仅仅为了获得同学的认可,在学习者的身上,学习的快乐定然荡然无存。而主人公很显然是阿德勒笔下的雄心过度的儿童:好斗、争强好胜,没有安全感。只关心最终的结果,只需要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认可。主人公一路的成长中,他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了自己评价自己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认识,定然会使自己心态失衡。所以阿德勒说“保持心态平衡远比认真着手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但很遗憾的是,在他的求学中也并没有遇到优秀的教师对自己卓有成效的引导。如果他可以获得正确的引导,培养自己与人合作、勇敢、坚忍和自信的话,他的成长处境可能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在除了学习之外的领域,主人公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生命是丰富和多元的,而主人公只能牢牢抓住救命稻草——学习来以此完成对自己的界定和认可。在音乐、美术、体育和人际交往方面,他的自卑感就更加的强烈。在这个阶段,由于教师对他的评价方式不对,导致了他更加认为自己不适合文体美的发展,这种自卑也导致自己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的薄弱。对这一现实的认识让他心安理得的来做“这种类型”的人——高分低能。成绩很好,但思维品质很差。这一事实也为他以后的工作的艰辛埋下了伏笔。而他也因此付出了代价——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面,这势必使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身体承受各种压力而终于崩溃。这些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这方面的自卑情结使他拥有了懒惰的心理,成了阿德勒笔下的“懒惰儿童”。成全了自己内心的安全感,暂时放下了其他人对自己这方面不确定性的评价。
虽然主人公是艰辛的,但还好他并没有消沉或则堕落下去,自我调节、自我调整,最终达成和自己的和解。阿德勒说,自卑和优越感密切相关。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对于主人公来说,这是他的成长史和生活史。
其实,主人公成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客观环境的存在的确为其健康的发展造成了一些阻碍。但是,对周边环境的认识才是决定其艰难成长道路模式最根本的原因。
所以,作为师者,通过这个案例,如何引导我的学生,让他们找到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这应该是我的使命。
阿德勒认为,儿童的发展既不是天赋决定的,也不是客观环境决定的;儿童自己对外在现实以及他与外在现实的关系的看法才决定了儿童的发展。
首先,不把学习成绩定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让孩子们能认识到自己的多元性,自己的无限性。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有他的使命和他的价值。生活是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自己的潜力也是多方面的。孩子需要经由老师的引导发现真正的自己,而并非在评价标准面前失去真正的自己。材料中的主人公把成绩作为唯一评价自己的方式,这虽然和自己的认知有关系,但和学校以及老师的引导以及评价标准也有一些关系。学校和教师单一的评价让多少孩子迷失在成绩里而最终平庸一生。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很多学校到了初三或者是高三,把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最终放弃,而孩子也最终放弃了自己。对学习成绩方面较弱的孩子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关心,帮助他们找到生活的自信,这一定要比一个简单的升学率要有意义的多。
其次,引导孩子学会与人合作,发展孩子的社会情感。笔者是一名重点中学的教师。我个人特别认同学校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我们学校是十二年制学校。与很多学校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她真正做到了在当地的教育改革做“先行者”,也是当地教育经验的“传播者”。她真正去追求卓越,心怀社会,乐于担当;真正秉承着“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在当地首次提出“大美教育”的方针:培养学生不失自主,崇尚自由,独立自觉;教导学生博大宽容,真诚率直,敏捷丰厚;提倡学生尊重个性,全面发展,启迪智慧;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热爱生命;引导学生追求卓越,心怀社会,乐于担当。我个人觉得我们学校做的最好的就是行走课程。这个行走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中。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行走的内容。比如,前阵子初二的行走课程,全年级的孩子有参观原子城纪念馆的活动、有班建和团建活动、有在玉达部落的篝火晚会、有以“静夜思”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有以“光辉岁月,诗意青春”为主题的诗会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有的孩子做了很多自己第一次做的事情。比如,在大巴上的节目表演,比如介绍自己的家乡......尤其是在“静夜思”的活动中,孩子们反思自己的过去,自己的成长,学习,生活,有的就忍不住泪流满面,有的孩子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另一面。这就是对孩子的在行走中与人合作体会快乐,发现自我的过程。笔者想,如果材料中的主人公的成长中有一次这样的生命体验,或许他会领会到生命的多元,生命的丰富。
最后,不为表象所迷惑,不为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而评价孩子,不从表面来了解孩子,判断孩子。有很多孩子的种种表现,不一定就是你看到的那样,或许是孩子们故意设置的希望你看到的样子。同时,也不为不确定性而放弃孩子,不为他或则她是一颗不好的种子而放弃孩子。这需要师者的坚持,需要师者的信念,需要师者的智慧。前阵子看桃夭老师的教育叙事分享,数度被感动,数度泪流满面。桃夭老师分享了一个小黑的故事。小黑经由老师的引导找到了自己,但是,故事并没有真正的画上句号,小黑后来在浮浮沉沉的学习生活中最终走向了辍学。桃夭老师说:“我想要分享的是什么?驱除黑暗最好的方式,是点亮光芒,而每一个折翼的天使手中,都捧着一根有待点燃的蜡烛。点亮孩子的生命,是教师点亮自己生命的最好方式。如果这个故事到此结束,该有多好,可是,这个故事,还有尾声。初中一年后,小黑又开始打架,学业成绩……”叙述中,她没有忍住,她哽咽了。
“学业成绩一落千丈,最终,不得不辍学了……”
“我真的是无能为力……”
“就像一只鸟儿,曾经因为一道光芒,飞得很高,但最终又被闪电击中,折断了翅膀,掉了下来。而我,眼睁睁看着这一切,无能为力。”
桃夭老师的教育叙事结束了,可是她的话,她的哽咽,她的师者之所以为师者的模样,永久的印在我的心里。我也不住的叩问自己。教育的意义是什么?肯定不仅仅是一张张优秀的成绩单,不仅仅是一路顺畅的考上初中、高中、大学......,教育的意义是播种,是引导孩子们发现自己。不是每一颗种子都会成为参天大树,但教育不能因为他有可能是一颗坏掉的种子而选择放弃他,淘汰他。师者仁心,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当教师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她所引导的孩子也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发现自己、找到自己、实现自己。
2018年10月7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