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公众号:鲁佳演说
最近在家翻阅以前的书籍,又看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他在里面提了一个概念,现在大家都耳熟能详,就是“一万小时定律”。指的是“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前段时间《主持人大赛》总决赛,“枪响之后没有赢家”那句经典点评,醍醐灌顶般地引人深思,读万卷书说千种见解的董卿又也上了热搜。
从1994年开始主持生涯,到2020年,董卿已经拿着话筒度过了26年,从刚开始主持的新人到如今熟练点评选手,董卿在其中也是付出了许多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主持人大赛》中,董卿也分享了自己对于主持人这个职业的感悟。在董卿看来,“我是主持人”五个字,是两分钟三分钟说不清楚的。这是选择了主持人职业的人,一辈子要去践行的;董卿用二十六年的时间见证了什么是水滴石穿的精神。
水滴石穿的董卿在主持上早已远远超过一万小时的积累,才有了如今的成就。但一万个小时并不是简单重复,不是低水平的原地踏步。上学的时候,一直做容易的题目,考试成绩并不会有提升;工作的时候,某些人能挣还不错的工资,于是就守着这点技能每天在低水平地重复,工资数额也止步于此。
要真正得到成长精进,除了花一万小时的努力,还需要做到以下几步:
愿景目标
我们都知道,华为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500强企业,一个很重要的专折点就在于任正非组织编撰《华为基本法》,华为就是在这样一套全面深刻的经营法则下,变得越来越强大。
具体到我们每个人,也需要建立自己的人生法则,也就是自己的愿景目标。你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情是什么?你希望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获得什么样的成就?未来达成目标,你需要做哪些事情?把你的愿景目标写下来,并细化成每年、每月、每日的计划。只要你有了愿意奋斗一生的目标时,无论什么困难阻碍、狂风暴雨,都难以阻挡你坚定前进的步伐。
周总理13岁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6岁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又作文“要为四万万同胞做公仆”,他的一生就围绕着这些大志而奋斗。
毛主席1910年走出乡关、奔向世界的时候写了一封宣言书: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我也找到了自己的愿景目标,就是作为演说教练,帮助更多的人敢讲、能讲、会讲;通过每天坚持早起、阅读、写作、跑步,影响更多的人一起加入,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
持续专注
专注,才是真正的核心,专注一个领域,专注一个方向,专注一个行业。而从来不是简单粗暴的堆砌时间。
巴菲特官方传记《滚雪球》作者艾丽斯说:“巴菲特无论做事情还是与人交谈,都相当专注,我在华尔街工作过很久,从来没有看到任何一个人像他这么专注。他从早上来上班路上到晚上睡觉之前都在思考投资,有一次巴菲特告诉我,强度是卓越的代价。要变富,要成为行业里面的第一名,必须持续专注才行。”
北京奥运会勇揽八金的美国游泳健将迈克尔·菲尔普斯,人人说他手脚特长,天赋异禀,生来就是游泳的好苗子。
可是他的成绩是来自每天练习八小时,全年无休,持续五六年,在游泳池里的时间超过1万5千小时,才有他8金的辉煌,缔造奥运史上的奇迹!
大画家达·芬奇,当初从师学艺就是从练习画一只鸡蛋开始的。
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变换着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专业精深的练习,少说也得练习1万个小时,才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在最简单,最枯燥的重复中找到专业精深的规律,从而掌握了达到最高深艺术境界的途径。这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你持续专注地做一件事,做上一个月一年甚至十年试试,你就会知道,成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外人说得再多再好,他们不是过来人,如何会有切身体会?而你经过10年的持续专注投入练习,才有了一些成功,但这10年的付出,如何能够几句话说得清楚呢?
四年前的我,开始在喜马拉雅录分享音频,当时每天几乎4个小时专注在上面,一遍遍地录,一遍遍地修改,直到自己满意,才上传上去。每天雷打不动,坚持了一年,那时的粉丝只有不到十个。当时的我没有放弃,依旧持续专注,一直坚持到现在,粉丝数量变成了58万,而且还在一直不停地增涨。这就是坚持专注的力量。
持续专注,复利改变。
走出舒适区
人长久待在舒服的环境下,会因为生活安逸而不想动脑筋,所以每一次练习都要突破舒适区,使自己的能力可以不断改进和成长。不然,就是低水平的重复。
樊登原本在央视工作,过着每天围绕节目打转的生活,常常为了节目紧张得失眠。
后来,他发现了缓解焦虑的方法——读书。当时《论语》里的一句话成为了他人生的分水岭。“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事”,这句话让他开始思考如何从赚钱中跳转出来,挑战现状之外的可能,走出舒适区。
樊登发现了读书的力量,也享受着在读书中的各种发现。汲取了从读书中发现的力量,他领悟到了读书真的可以给生活带来改变。这个心态的变化给他后来做读书会积攒了许多能量,他越发享受在读书中的每一次发现。
在一次次尝试中,樊登享受着每一次发现,走出舒适区,成就了不一样的人生。
去年我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马拉松,就是一个不断突破舒适区的过程。因为之前的我完全是个跑步小白,而且体重超标,勉强跑一个100米都会气喘吁吁,更别说马拉松了。第一个月我的目标是每天跑400米,对于我来说就是「恐慌区」,每天的坚持,克服了腰腿脚的酸痛,慢慢地适应了,400米就变成了我的舒适区。于是我开始加量,从每天跑1公里、2公里、3公里,一直到每天可以跑6公里,慢慢地体力和耐力增长了,最终经过8个月突破练习,成功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马拉松。
放弃安逸,走出舒适区,你得到的,不只是明天。
在多年以后的某天,你可以骄傲地对别人说起时光不枉少年,我曾被岁月宠爱过。
复盘思维
有一段围棋典故,现在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家围棋集训队有个非正式的术语,名叫“苑田勇一”。
苑田勇一是日本关西棋院著名九段棋手,棋风重视中央、魄力雄大、泼辣善战,号称“关西宇宙流”、“重力宇宙流”。
可问题是,一个日本人的名字,又怎么成为中国国家围棋集训队的术语呢?
原来,苑田勇一多次访华,下完棋后总要和对手深入复盘。
每次复盘总是要用很长时间,大有摆尽所有变化不可之势,而且复盘时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摆棋。
于是,也就有了“苑田勇一”这一术语。
只要国家队的棋手下完棋,觉得有彻底复盘研究一下的必要,一方往往会说:“苑田勇一。”对方也就心领神会,两人就开始了彻底的复盘研究。
这样一来,国家队就把深入细致的研究称为“苑田勇一”,大家时常开玩笑:“今天你苑田了没有?”
这就是复盘思维。它更多的是一种思维上对事件的重现,通过对过去的思维和行为进行回顾、反思,从而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最终实现能力的提升。
柳传志创办联想,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回顾归因时,觉得自己的优势就是复盘。他是这么说的:
“我对自己的评价是,智商中等偏上,情商较高,和别人比也不是有特别巨大的优势。那我的优势是什么呢?是勤于复盘。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复盘起的作用,与磨刀类似。花足时间磨刀,刀锋锐利,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他是在跑步中寻找灵感。而我是在每日坚持阅读、写作、复盘中寻找自己的灵感。保持专注、走出舒适区、经常复盘,用很多个一万个小时去追求我的人生目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坚持守候,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