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个月的暑假,倒是让我体验了一把“提前退休”的感觉。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平常在家,只要得空,比方说休息天什么的,如果天气合适,那肯定会背起我的旅行包,挎上我那只老掉牙的骨灰级单反相机,在小区楼下随意踏上一辆公交车,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采风。反正有那张万能的《任教30年证书》,凭它可以纵横杭州市区包括地铁、公交在内的任何公共交通,“走到哪里算哪里”。凭它,杭州几乎所有的景点,都可以享受全免费至少也是半免费的优惠。实在是惬意极了。
不过我个人,倒是喜欢步行。我喜欢那种“行行摄摄”的感觉。一边走一边把沿途的风景,用自已老旧的相机给记录下来。既锻炼了身体,又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一举两得的好事!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杭州市区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景点,包括那些小众的但很有内涵、很有历史文化积淀的诸如“小河直街”、“古庆春门”……一类的地方,都被我游历过至少一遍。事实上,我很喜欢去这样的小众景点打卡,不但风光美、低调奢华有内涵,重要的是,没有那般“人山人海”的模样。
不过今年暑假,因为气温实在太高,连续超一个月近40℃的高温,让人受不了,所以外边着实是出不去了,除非你不怕晒脱一层皮,或者你不怕患上热射病什么的——反正我是决不会在这样的高温天出门的——在家里吹吹空调,不香吗?
而生活,也因此变得很有规律。一般来说,早上五半一刻出门,带着我家那条聪明又可爱的宠物狗,去江堤健步,算是晨练、蹓狗同步进行。一般行走到“郁金香岸”小区的东侧即折返。——不能再过去了。如果再过去一点,那么回来时就会“沐浴金色的阳光”,让那个十分怕热的我不知所措。
有时候想想,人也确实老了。想去年同期,每天早上四点出门,沿江堤一路向北,最远可达之江大桥,单程至少5公里。很清楚地记得有几次,因为走得实在太远,折回时我是坐公交回来的。境况犹在眼前,但目前,颇有一种“有心无力”之感!
回来途中,经过老街早市时,习惯性的买点小菜。不用太贵,每天也就二、三十块钱的开销,足够了。老街的早市,属于无证经营,严格来说应该是被取缔的对象。在这里交易的大多是本地菜农,他们将自家种植的新鲜蔬菜,利用早上的时间来此售卖。而买家则多为周边小区居民。因为蔬菜新鲜,而且价格合适,所以早市一度门庭若市。
特别开心的是,在老街的早市,可以买到农贸市场里都买不到的“本地土猪肉”,肉质鲜美,没有那些冰冻过的外来猪的S味。
买完小菜,再在沿街的小吃点顺道买点油条、豆浆一类的早点。孩子喜欢吃豆腐脑、老芊则喜欢那种夹着油条的糯米饭团,而于我而言,最熟悉也是最喜欢的早餐,除了葱拌面外,就只有“油条+豆浆”了,或者再加一个茶叶蛋,都是本地人喜欢的家常早点。所以这么一来,一家人的早餐就解决了。当然,偶尔心血来潮时,也会上楼为妻儿做点我拿手的,比如面疙瘩、葱拌面、稀饭啥的,但这种情况,在炙热的夏天,“绝无仅有!”
早餐以后,开始进入工作时间。正常情况下孩子会在自已的房间看看书什么的。而上午的时间,我有三项工作得做:一是认真翻阅每天的报纸。在我看来,如果光从“感觉”上来说,看报纸比看电视更有意义。二是完成每天的“强国学习”。虽然这事不是强制性的,但好像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如果哪一天没学,就好像有什么事没做一样。三是在“简书”发表一篇昨晚写完的文字,回复并点赞部分朋友的留言。
差不多十点左右,去楼上厨房间,处理早上买来的蔬菜,并落实午餐。
午餐过后,大抵会有二个小时的午休。而整个下午,基本上无所事事。看看网络小说,玩玩网络游戏,或者在群里跟群友们插科打浑的胡闹。大抵如此。可别小看“玩游戏”这事,现代科学证明,经常活动活动手指,有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据说手指中有大量的神经末梢,经常刺激这些神经末梢,对延缓衰老很有好处——不知道是真是假?
晚餐以后,一般会在书房工作二个小时左右,主要是完成一篇第二天需发文的日更文,并将当日剩余的能量全部用完。该点赞的点赞,该评论的评论……
至此,一日的“工作”全部完成。整个暑假,日复一日,亦即如此。
而这样的生活,跟我臆想中的“退休生活”一般无二。每天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更多更崇高的所谓“追求”,再也没有任何的“理想抱负”。唯一的希望便是,保重身体,加强锻炼,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多活几年。
有时候静下心来认真的想想,这样平平淡淡的生活,其实也挺好。“生活不应只有诗和远方,生活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柴米油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