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漫漫,
今天与你们分享影片《我的姐姐》。
本片从一对父母出车祸去世后,留下的姐弟以及父亲的妹妹如何继续生活展开叙述。最终留给观众大团圆的结局想象,姐弟相拥的画面来得有些急促,虽然有些铺垫,但说服力还是有些牵强。
本片带来些思考与反思尚可,至于结局团圆不团圆,我倒没那么在意,因为团圆的结局是每个人向往的美好期待,但期待终究不是现实。我关注更多的是事件发生过程中涉及的社会问题。
一、关于“重男轻女”思想对人物性格形成的消极影响是难以改变的。
本片主人公——姐姐安然从小就受到这种思想影响,父亲渴望生男孩儿,当她意识这种思想是不对的时候,她是要反抗的,她努力地生活与学习、很早独立、性格刚硬、做事果断且坚强,在此基础上也越来越敏感,说话有时很呛人,像一只时刻准备与他人作战的小野兽一般,让人想亲近她又想远离她。
这样性格的形成,应该不是她心里想成为的那样,或许只是一种保护自己的特殊方式,因为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想成为一个敏感、呛人、有时让别人感到不舒服的人,谁都想成为众人喜欢的那一个,只是环境使然。总的来说,姐姐的性格是不健全的。
她在二十多年学习与生活中,失去过很多东西,也留下了不可复原的创伤。比如:看见水就想起以前在游泳池里的即将窒息而亡,小时候穿裙子被检查人员发现自己不是残疾人而被父亲责打,从小就没有受到足够的父爱。
但直到影片结束,她所受的伤痛和失去的爱也没有挽回,只是弟弟的偶尔暖心和舅舅的最后关心可能是远远不够的。
二、关于“迫切追求生育男孩”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是要去思考的。
片中车祸去世前的父母为了再要个男孩,竟然让安然装作腿部残疾,需要生育二胎。他们想要男孩,传宗接代是真,对姐姐身心的伤害也是真。“有多少人是要用一生治愈不幸的童年”虽然这句话已经听过无数遍,但也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懂这句话真正的含义。
片中躺在产床上即将死亡的孕妇和一旁陪跑的丈夫,都在为生一个男孩义无反顾地选择保小舍大之路。男孩真的有那么好吗?那么在这条路上一去不复返的人到底又有多少,可能不计其数。
三、关于“长女需做表率,无私奉献,放弃自我”思想引起的自身价值缺失。
表现最明显的是片中的——姑妈。她生活的环境“重男轻女”思想更为严重,她上学时和弟弟都考上大学,但她毫不犹豫地将上学机会让给弟弟,早早加入工作行列,在成人后帮弟弟照顾孩子,嫁人后照顾他生病的另一半和自己儿女,当安然不想独自一人照顾弟弟时,她又照顾弟弟的孩子安子恒(安然弟弟),想尽办法劝安然与弟弟好好相处。
其实姑妈自身对上大专学校去学习“俄语”专业很期待,也从未忘记。在她经历一系列事情后,终于在照看自己生病严重的丈夫时忍不住哭了出来。于店里和安然谈话时看着桌子上的“套娃”也有了新的理解,说:其实套娃不是只有一种方法要一个套一个,它们是可以换一种方式的,然后把一个个套娃拿出来让它们并列站在一起。
其实就是这个时候,让安然改变了对姑妈的看法,她对姑妈的态度由不屑不理解转变到同情和有些敬佩,并且走时还鞠了一躬。
姑妈也想拥有“诗与远方”,可是现实只有“苟且”,姑妈真像被那套娃套住的人一样,没有了独立思想与人格,把失去自我价值当义务,但又向往着和其他独立的人一样并列站在一起,姑妈这样的人物形象真的很难评判,你能说她的一生的选择是做错还是做对了吗?
本片大团圆结局似乎停留在了姐弟相拥的时候,是有点温暖的,但给我更多的感受是怀疑:难道姐姐追求男女平等,向往更高的生活与学习,想要独立生活,有错吗?本片为什么非要把姐姐追求独立与亲情维系对立起来呢?又为什么要向观众展现姐姐最后选择了亲情这一条路呢?
其实她选择不抚养弟弟不代表她心里没有亲情,更不代表弟弟就不能好好成长起来;抚养弟弟也不代表就会解决所有问题,有时候会产生更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样其实会给人一种刻意在掩盖“重男轻女”等问题所引起的伤害,这背后的价值体系是真想达到“男女真正平等的期望,还只是想表达亲情更重要,姐姐理应照顾弟弟,女性理应牺牲,影片最终的价值表达还是有待商榷的。
不管影片结局是否团结,其实让部分观众亦或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重男轻女”等落后思想所带来的伤痛,本片就已经有价值了,起码本部电影是成功出圈了,胜在展现社会问题,使人共情;败在大团圆结局的想象,让人陷入困惑。
漫漫影评,
欢迎关注,点赞,留言。
愿对性别的偏见少些,
期待下一次的相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