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大的爱好是什么,想来想去最后冒出了喝咖啡三个字。然喝了那么多年对咖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研究,只能说喜欢,少了一份热。
最早接触咖啡是小学时代的某一天,早上起来闻到一股奇妙的香味,发现是母亲在用小火煮一小锅黑色的液体,并把牛奶慢慢倒入其中,搅拌着。原来这是前段时间从印尼回来的亲戚送的,今天早餐的配角。满怀期待喝下人生第一口咖啡,顿感苦涩无比,即使后来加了不少糖。拒绝了剩下的半杯,母亲笑着说我傻,喝点咖啡有精神。谁也想不到的是若干年后的今天,她竟然让我少喝点,什么一天一杯对身体不好。
这其中的变化要从高三开始。
高三
时间在那一年变得特别少,睡不够成了每个高三人的状态。每天午饭后回到教室,做题到一点半便开始趴在桌子的枕头上午睡。空调的凉风,窗外偶尔几声鸟叫,半小时的柔软很快就过去,上课铃响仍感觉困到不行。直至某天同桌开始喝咖啡,心想或许可以试试看是不是真的能提神。第二天便买了一盒麦斯威尔速溶咖啡,睡醒后打开纸盒抽出一小条,顺着指示线撕开完整的口,咻一声倒入马克杯中,加入一半的热水,用勺子搅拌一会,敲杯口两下发出清脆的叮叮声,然后含嘴里把上面的咖啡抿掉,最后把勺子放一边,开始享用。
没有了小时候那种难以入口的感觉,淡淡的苦涩竟吸引了我。当天下午精神无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午后都要有这个满满仪式感的环节,陪伴了我高三一年。
大学
上大学后除了期末考前一个月,其他时候很少有所谓的睡不够,然而我却是一天不喝咖啡便会感觉身体不适精神不振,大概成瘾。慢慢地才知道,原来速溶咖啡是最不能叫咖啡的,奶精和其他添加剂多,对身体也不好,于是开始去了解和尝试所谓真正的咖啡。感谢万能的淘宝,让我发现了不用研磨滴滤同时又比速溶健康的挂耳咖啡,要说速溶是我咖啡时代的1.0,那么挂耳便是2.0。拆开包装像茶包一样,竟研究了冲泡方法三回才搞懂如何去泡一杯挂耳。
沿着指示线撕开,白色的滤袋里的咖啡粉粗细研磨得恰到好处。将两只耳挂在杯壁上,在饮水机90摄氏度的水下缓缓没过咖啡粉,静置半分钟,专业上来讲叫闷蒸,然而我更喜欢的是将这三十秒叫做唤醒。待香味伴着白烟升起,再慢慢注入第二次水,漏完后再加入第三次,一杯挂耳咖啡就成了下午的精神能源。入口最明显的就是苦味,说来惭愧,喝了那么久至今仍不能喝出所谓的XX果香、X度烘焙,能分辨的只是哪种更苦更酸。起初喝还觉得难以下咽,一段时间后却对这种浓厚的苦酸味情有独钟,这也让我从此对咖啡加糖视为是一种不正确的喝法。
实习
转眼大三过去,学业完成的差不多,实习的日子到来。每天早上挤地铁,成为上班大潮中的一份子。公司附近有一家麦当劳,不知从何时起每个周五的早餐就在那解决了,没错,小奢侈一把作为迎接周末来临的恩典。
8块的套餐:一个吉士蛋汉堡+现磨咖啡,偶尔心情好加多一块薯饼。找个落地玻璃窗位坐下,面朝玻璃外的街道,将奶精撕开咕噜一下倒入咖啡里,慢慢搅拌一番。至于那包白砂糖,热血来潮或许就会倒一点点下去,也就没那么苦了。吉士蛋汉堡的芝士半融化状态是最佳,一口咬下芝士的浓郁、番茄酱的甜酸和鸡蛋的咸香成了奇妙的组合,这时候来一口咖啡将口中的碰撞中和,不至于太腻。享受早餐更是享受对着落地窗外的风景发呆,听起来饶有抬头四十五度装逼之感,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氛围确实很棒。麦咖啡成了实习那段日子的期待。
工作
现在正式工作了,对茶水间的雀巢咖啡机实在没什么好感,每天冲泡的是朋友从台湾带回来的365包挂耳,365天的惊喜至今仍未喝完。我的午觉时间与同事不太一样,从一点开始,一点半醒来,半小时对我来说已经变得足够,而他们大多是从一点半睡到两点。
醒后办公区的灯都已经熄灭,一个人静悄悄去到茶水间进行神圣的仪式,然后回到躺椅上看看文章或者发个呆,当然还有享受手中那杯热咖啡。而这回到工位的短短十秒,却又能发现一片有趣的场景,微弱的打呼声、零星的鼠标点击声、黑暗中仍亮着的显示屏的光。让我惊喜的是,某天有同事说:你每天一点半泡完咖啡走过的过道都是香的。
被咖啡记录的时光
没有过多研究,也喝不出太多的味道,喜欢的是那些被咖啡记录的时光。虽然现在喝的都是不加糖的苦涩挂耳或现磨,但偶尔冲上一杯甜甜的麦斯威尔,还是会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