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复盘:每天三件事
回顾、反思、探究、提升
一、今天完成了哪些工作
1、健步走+跑步+拉伸
未进行
2、读书
今天继续读《你缺的不是努力,而是变现能力》这本书。
前两次读了前两部分,今天读第三部分。
第三章
人生每个转折点,都蕴藏着机遇
1、放弃所学专业去跨界,值得吗?
2、迷茫怎么办?这是自我增值好时机啊!
3、赚多少钱,由你的认知层次决定
4、父母安排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该不该拒绝?
5、如何正确应对职业危机
6、什么才是真正的“不可替代性”?
7、面对前老板的高薪聘请,该不该跳槽?
8、与其辛苦兼职,不如在新职业中寻找新机遇
9、有时候,“跟对人”也很重要
10、有才华却不被重用,很可能是“逆商”不够
正文:
第三章
人生每个转折点,都蕴藏着机遇
(277-411)
1、放弃所学专业去跨界,值得吗?
花好几年拿下的“优势”学位,有时就像20公斤的沙袋拖住了你前行的步伐。只有舍弃一部分,才能换取想要的另一部分。很多知识,其实是可以潜移默化升级为“可迁移能力”。
将所见所学、所学所知,逐渐锻造出一把新钥匙,才能开启另外一扇门。
金庸、张国荣、张泉灵都是更改赛道的人。
越来越多的优秀的人拿着ABCD多种板块搭建起属于自己的王国,不断探寻自身的价值位置。
结论:一个专业、一份工作、一个身份不能裹挟住一个人漫长的一生。不同思维模式的碰撞或融合,反而相得益彰,不知不觉间,淬炼出20版的你。
2、迷茫怎么办?这是自我增值好时机啊!
《康熙来了》的助手主持人陈汉典,制作人告诉他:你只有先出来才能知道做什么,你站在一边能做什么呢?!因此,他从开始的一无所措到面对场外随机、匪夷所思的指令也能应对自如。
作者码字也同样的经验,写不出来就硬写。坐在电脑前随便写几句零散的话,哪怕是吐槽或一时想法,写着写着就带来了小火花。
只有实践过,事情成败,希望有无,才会知道。一开始就自我设限,终究走不出来,也不是考虑出来的。
迷茫时期关键字在于“积累”二字:
(1)多积累技能
从工具使用、专项能力、认知提升到思考维度,深挖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能让自己的知识结构变得丰富立体。
也就是让一技之长拥有足够强大的变现能力。两个方向可以助力。一个是最通用的能力,比如Excel、PPT、写作等,属于办公标配技能。二是自己感兴趣,想发展的方向。
点滴积累学习才能聚沙成塔,一旦抓住一点深入挖掘、耕耘,就会有很多衍伸。
(2)多积攒些钱
了解与钱有关的逻辑,不至于在遇到“黑天鹅”事件时不知所措。
(3)多运动,积累身体本钱
一切决断判断,背后都必须依托清晰的头脑和充沛的精力。
世界各国对政要,五百强CXO,几乎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运动时间。
(4)请不要等
99%等待的结局都是带有憧憬色彩的小气泡。想要掌握人生方向盘,就不要习惯性说“等”字。
结论: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思而不学,犹豫不决。
3、赚多少钱,由你的认知层次决定
值钱的从来不是工资,而是你的认知、洞察与行动。从源头改变方向,方可釜底抽薪。
4、父母安排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该不该拒绝?
要么接受家里安排,牺牲自由;要么跳出这个框,牺牲家庭给予的人脉和资源。既然默许接受了富二代享受的资源,父亲理所应当地拥有对你的控制权。
中国内地百富榜的榜首丁磊,就是牺牲家人给的资源的代表。首先要有能力独立,才有资格谈自由。
拒绝的父母的安排,其实是决定权的争夺。第一层,单纯地表达意愿;第二层,有理有据地拒绝;第三层,不仅有理有据,还有更好地选择。
在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做到”二字。
决定你过什么样的生活,从来不是你某一次的选择,而是你一直以来的态度。
你想独立和自由,必须有独行夜路的勇气和能耐,而不是拿着他人的资源去走自己的路。资源抽走,“自由”就难以为继。
5、如何正确应对职业危机
任何人都存在着职业危机,随着“中年失业”而来的是“转行”。转行的重点在于做匹配资源的事情。
(1)匹配“行业年龄”
35岁的码农,已经是纯天然的“老人”,而对建筑师或者医生来说,才刚刚“豆蔻年华”。
(2)匹配个人优势
你的经验、知识、人脉、能力,等等,在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不如去找“在行”专家问问,比自己折腾一个月强。
只有知道目标在哪儿,用什么方式可以过去,需要付出哪些代价,手里有没有足够的筹码,才能一步步实施计划,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与其转行,不如转型。
比如阿里人才战略总监杨姝,始终坚持“就近原则”进行转型。
还有一位网络架构师,面对裁员的危机转行到培训机构,简直是欢天喜地,如鱼得水,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地淋漓尽致。
平时可以为自己多准备“两把刷子”,多逛逛招聘网站,多关注HR领域相关的资讯。一来未雨绸缪,二来懂得价值重塑。
学会与自己握手言和,才能学会将目光聚焦到优势上。
6、什么才是真正的“不可替代性”?
大多数人,离开原职位后,就像一块离开原地就价值归零的拼图。
想要做离开后,不仅没变差,还能过得更好,成为可以随时抽离的积木,到哪都是中流砥柱,才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底层能力,是让人们真正做到“不可替代”的坚石。例如张艺谋电影导演去做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
稳固的底层能力足以让各项技能快速迁移和组合,搭建出全新的实力。
在一个地方站得高不算什么,换个地方有能耐爬得高,才是硬功夫。
7、面对前老板的高薪聘请,该不该跳槽?
选对人,你就成功了一半。对领导来说如此,对员工来说也如此。
李笑来说:首先自己得成为一个贵人,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贵人。再厉害的老板,他只是你的引路人,后面的路,还得你自己走下去。
职场是典型的利益场。远超行情的收益,意味着潜在的重重风险。
结论:不清楚彼岸实情,即便上岸也可能跌落水中。员工与领导最好的关系,不是谁依附谁,谁提携谁,而是相互成就、各取所需。
8、与其辛苦兼职,不如在新职业中寻找新机遇
作者结婚时请的主持人本职工作是机场调度员,出于兴趣, 他先参加了一个培训机构的婚庆主持人课程,结业后,签约成为公司旗下的主持人。他的女朋友陪他久了,也兼职成为一名婚礼场务,负责婚礼流程顺利进行。
从以上案例可看出,本职也好,副业也罢,新职业中蕴藏着更多的机会。它们有几个共同特点:
(1)侧重生活服务领域
比如,哺乳指导师,收纳整理师等等
(2)可拓展性
比如婚庆行业,拍照之外可以拓展很多类型的业务,也可以与其它团队合作。
(3)时间自由,工作灵活
比如作者兼职的开发项目,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大家没有见过面,全靠网络沟通。
以“新职业”的角度打磨自己的职业生涯。落到实际行动上,不见得需要很复杂的操作。
多看看别人需要什么、在用什么,自己是不是有办法提供对应的服务。想要破局,只有跳出圈子。别停下学习的脚步,见识得越多,选择也就越多。
“一招鲜吃遍天”已经不断减少。主动跟上时代的趋势,将手中的工具灵活打磨成新形态,才能抵挡风浪,披荆斩棘。
9、有时候,“跟对人”也很重要
在职场,人脉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上司,更是人脉资源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拉你一把,你往前跑得速度会大大提高。
阿里的董文红,努力和坚持对她来说很重要,但是,因为她的上司彭蕾提拔,才让努力个坚持“开了花结了果”。
要想找对人,首先得自己成为“贵人”。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及想法,很容易得到周围人的认可。
其次是主动行动。杨天真大二时就主动给王京花发了自荐信“我特别想跟你工作”。很快她收到“我喜欢主动出击的人。”
任何一种竞争,本质都是对主动权的追求。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正确的事就包含选对行业以及跟对人。
10、有才华却不被重用,很可能是“逆商”不够
“逆商高”,往往能够顶住压力,绝处逢生。如果“刚性有余,韧性不足”,往往难以突出。
相比于才华,很多人的瓶颈处在于缺乏处理情绪的能力。
案例,松下幸之助的求职故事,他家境贫寒,衣着肮脏,主管看不起他,给了他一句推脱之词,后来反复几次,他不得不借钱买了一身干净衣服又去。
主管又说他不会电器方面的知识。两个月后,他告诉主管,已经学了很多有关电器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有差距,他会一项一项弥补。最终获得工作机会。
逆商高的人,就像一个橡皮球,掉下去会再弹起来。
能客观看待困境,及时采取有效行动,并且很少让负面情绪蔓延。他们不会一味地沉湎于挫折中。
比尔•盖茨曾说:巨大的成功靠的不是力量,而是韧性。
真正优秀的人,都拥有强大的逆商作为他们坚实的后盾。他们永远能从最坏的状况里找到生机,在不堪的境遇中坚守希望。
这样的人,不是赢在风平浪静时的意气风发,而是赢在狂风暴雨中的抵浪前行。你会看到,最艰难的逆境,最容易拉开差距。那些早已把“玻璃心”打磨成“钻石心”的人,才能披荆斩棘笑到最后。
二、遇到了什么问题
无
三、准备尝试哪些措施
无
四、今日反思
无
五、今日未完成工作
无
六、明日计划
豆信日更复盘三件套,读书健身,头条,听课、作业、卡片六脉神剑
豆信:0分钟,0分钟
日更:0分钟,0分钟
复盘:0分钟,0分钟
读书:0分钟,0分钟
健身:0小时,0小时
头条:0分钟,0分钟
课程:0小时,0小时
作业:0小时,0小时
卡片:0小时,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