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有很多热爱运动积极运动的人们,在清晨,甩动手臂健步急速的或跑或走着;在河边,三两结伴热火朝天的运动着。在暮色深山,汗流侠背的骑车或散步。在雨中,倔强的迎风仰面的呼着热气跑着。我很奇怪的想到了很多,随后归结为一个问题,这样对吗?
运动的目的是什么?是健身,让新陈代谢更快 ,产生更多的多巴胺,身心处于平和无压的状态,全身每一处毛孔和氧气亲密接触,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塑身塑形,我想这些都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健身不是单一的,必须在一个良好的良性的整体大环境中才能达到心中的预想状态。它不应该是单一的。比如在寒气肆意的雨后冬季黄昏深山老林中,我能轻解罗裳,轻着运动小衫,在林中狂奔吗?我能在清寒料峭初春的烟色水边,和柳枝一起踏着节拍伴着湖风摆动腰肢吗?我能在骄阳未露的清晨,用运动的双腿和浑身的汗水和着路边绿植们的呼吸(二氧化碳)一起呼唤阳光的照拂吗?我不能,你能算你狠。
健身应该结合养身的意识和整体大环境。
可能每个人的意识不一样,每个人从小到大浸润的文化与教育不一样。每个人对养身健身的想法和做法不一样。我所有的养身知识均来自我的老妈。她用职业老师的语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舍昼夜的把我头脑中养身一块的内存成功攻占。当然她的心得也得来源于有一个热爱研究中医的爸爸(就是我外公)从小对其悉心授教,习得不少中医知识。据说外婆得了解放前后时期的“绝症”-肺结核就是外公一手调养治愈的,外婆活到80+的高寿,着实有福。外公的口头禅是“万病寒中起”,所以小时候妈妈在照顾我们这一块对于寒气湿气是十分警惕的。在没有空调只有竹床和电扇的酷暑时代,我们兄弟几个都有妈妈私人定制的棉布版护膝护腕;一年四季,我们的被窝被褥都是软绵绵,暖烘烘的。脚踏缝纫机的声音伴随我整个童年的睡梦。困难时期哪怕衣着破旧,但是居住的环境总是清洁干燥,无尘无湿的。没有了寒气和湿气,在饮食方面,妈妈也十分重视。锅里常常飘着肉香,每周雷打不动的煲几次骨头汤,蔬果瓜菜丰富美味。母亲节约了其它花费,没见过她穿金戴银,没见过她置办几身像样的行头。吃喝成为我们家最大的花销。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家的饮食好过很多看起来比我们家富裕也确实比我们家富裕的人家。说了这么多家长里短,并没想远离话题。至少我认为,健身的几个关联要素里,一定有养身的排寒排湿、饮食营养搭配得当这两个要素。
一个人哪怕每天高强度运动,哪怕心有坚毅,行动有目标,但是饮食不当,缺乏营养,运动场所环境不佳,我不相信他能练成健壮的体魄,弄不好健康都出问题。
健身这个词看起来很洋气,健身之风貌似从大洋彼岸的另一边刮过来,搅动着解决温饱之后华夏人民想要更好更健康的上进心。殊不知,在灿烂的中华5000年古文明中,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智造和研发了一系列的健身理论体系和知名健身操。例如八段锦、五禽戏。创始人都是一代名医,参照人体脉络走向,建立在宽广高博的中医基础上,实乃举国之福。
亲们,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