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午饭时和同事闲聊,小A半开玩笑地对小B说:“我觉得你有点怪怪的”,小B急忙追问:“我哪里怪了?”,小A没有回答,小B就穷追不舍:“你快告诉我,不然我晚上会睡不着觉的。”
然后我们开始了一场“评选身边的人谁最怪”的游戏。大家纷纷发表意见:
“我觉得小王最怪,每天中午练瑜伽,也不吃午饭。”
“我觉得小李最怪,总是参加一些奇怪的活动,说话也怪怪的。”
“我觉得小张最怪,从来不参加部门的活动。”
……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开玩笑,但几乎所有被点到名的人,第一反应都是急忙否认:“我才不怪”,“我哪里怪了?”
我们为什么会害怕被别人说“怪”?
被人评价为“怪怪的”,背后的意思是和别人不一样,而且是和大多数人不一样。
可是我们为什么害怕不一样呢?
童话大王郑渊洁写过一个故事叫《驯兔记》,去年被拍成了电影,成为第五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上评分最高的短片。
故事说的是皮皮鲁上学第一天,老师提问:如果一个球掉进深坑里,怎么把它弄出来?
有同学回答:用网子捞出来。老师让他再想想。
皮皮鲁回答:我会让我爸爸再买一个球。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却把老师气坏了,瞪着眼睛对皮皮鲁说:你就是胡搅蛮缠!
这时好学生李小曼回答:倒水,让球浮起来。老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因为这是“标准答案”。
皮皮鲁问老师,这个洞深吗?老师说很深。皮皮鲁说:如果洞很深,我们小孩去捡球,会不会有危险?
老师一时语塞,辩解说“难道你认为老师错了?”
说出“正确答案”的同学被老师认可了、表扬了,和这个答案不一样的回答,被老师否定了,而皮皮鲁这样“奇怪的”答案,却被认为是故意捣乱。
这时,说出“正确答案”的女同学,突然长出了兔耳朵。刚开始,同学们都吓坏了,尖叫着跑出教室,因为那个变成兔子的女生是全校唯一的兔子,她是奇怪的,特殊的,和别人不一样的。
但是,校长表彰了兔子同学,并让其他同学都要想她学习,尽快变成兔子。于是,那些原本嘲笑兔子的同学,都开始听老师话,说“正确答案”,然后一个个都变成了兔子。
最后只剩下皮皮鲁没有变成兔子了,而这时候,同学们的反应完全反转了,他们围着皮皮鲁,指着他不停地说“怪物、怪物”,他们彻底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和皮皮鲁一样不是兔子,曾经也觉得兔子同学很奇怪。
到底谁才是“怪怪的”?
是坚持不肯变兔子的皮皮鲁,还是那些变得一模一样的兔子同学?
是那个与众不同的?还是那些千篇一律的?
每个小婴儿在出生时都各不相同,有的头发多,有的头发少,有的爱笑,有的爱哭,有的安静,有的吵闹,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但我们慢慢长大,加入集体,融入社会,却越来越看不见自己的独一无二,就像皮皮鲁的那些同学,在不知不觉中被周围的人同化,把自己变得和别人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会有人告诉你各种“规则”,各种“正确答案”。父母老师告诉你,要听话当个好学生,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要去大公司上班,当医生当老师当律师。亲友长辈告诉你,一定要在30岁前结婚,早点生孩子……
因为这样做才是对的,才会幸福快乐,因为别人都是这样的。一旦没有按照“别人”的轨迹来做,我们就会被认为是“怪怪的”。“怪怪的”让我们变成了“少数人群”,而“少数”会引来特殊的目光,让我们被嘲笑,被孤立,被排斥。
原来,我们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害怕和别人不一样,是因为我们害怕不被接受,不被认可。
越是从小生活在不被鼓励,不被支持的环境下的孩子,越是在意别人的评价,因为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为,去满足父母,让他们满意,这样自己才不会被抛弃。
这种情结延续到了成年,因为害怕被嘲笑,我们收起锋芒,遮住个性,小心翼翼,犹犹豫豫。因为害怕不被接受,我们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生怕被叫做怪人。
然而,我们已经长大了。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不再需要去满足别人,我们才能拿回自己的掌控权。
《驯兔记》的最后,皮皮鲁坚持不肯变成兔子,但他也看到了老师的不容易。他在矛盾中遇到了装成熊猫的郑渊洁,于是皮皮鲁戴上兔子头套,学会暂时的妥协。
我们可以装扮成兔子,但不能真的变成兔子。可以暂时妥协,但不能丢了初心,不能忘了自己的独一无二。
写下《驯兔记》的郑渊洁,小时候也和皮皮鲁一样,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老师让大家写作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而他却写了一篇《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怪孩子”郑渊洁被学校开除了,但是他和皮皮鲁一样,坚持不肯变成兔子,努力保持住了自己的独一无二,否则,我们就不会有童话大王郑渊洁了。
有时候当我们在说别人怪的时候,其实是有一点羡慕他们。
羡慕别人行事大胆,与众不同,因为自己太过谨慎,不敢冒险。羡慕别人性格独立,不被人左右,因为自己太容易妥协,太容易随波逐流。
那些整天催婚别人,鼓吹女人三十岁前要结婚的人,或许也在默默羡慕那些单身又活得多姿多彩的姑娘们。
林志玲45岁,无论外界对她有怎样的评价,她始终保持着自己少女般的纯粹。对于爱情,一直相信,但不急不躁,她说:
“我一直坚信,只要我努力相信爱情,爱情有一天会眷顾于我。”
“人生的无常里,总有无限惊喜与美好的安排。只要你,相信。爱,无碍”
于是,她在45岁的时候,嫁给了爱情。
俞飞鸿48岁,依旧单身,从内到外都散发着成熟自信的魅力,美得不可方物。被人问为什么一直单身时,她说:
“我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单身或者婚姻,我不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选择题,我觉得哪个更舒适,就处在哪个阶段。”
她们活成了人们心中的女神,是因为,她们活成了自己的样子。
当我们戴着有色眼镜,说别人“奇怪”的时候,是不是也在隐藏自己的惭愧和无奈,因为我们活不出他们的样子。
那个每天坚持锻炼的同事,我们羡慕她的毅力和决心,而自己却只是整天喊着减肥却无法坚持锻炼。
那个参加过很多活动的同事,我们羡慕他生活丰富多彩,能把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紊,而自己却把时间浪费在看剧游戏上。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特立独行,坚持走自己的路的人,总是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我们羡慕那个“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人,因为我们心底也曾有过那样的愿望。
后来,在我们的游戏中,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我身上,纷纷指出我“怪”的地方,我忽然觉得很高兴,换个角度想,大家看到了我的“怪”,是因为他们看到我的特点,看到了我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不是淹没在人群中毫无特点的人,我有我的独一无二。
最后我被评为“怪怪的人”第一名,虽然知道大家是在开玩笑,但我还是很喜欢这个称号。我愿意做一个怪怪的人,愿意与其他人都不同,因为这就是我,和你们不一样的,才是我。
愿你,也勇敢地做一个“怪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