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不能安静地独处。
—— 布莱兹·帕斯卡
这是屠夫的第 498 篇原创,全文 3600 字
阅读时间 9 分钟,读完别忘了【点赞】哦
金钱永不眠,屠夫问候各位晚上好。
国庆A股不开盘,可港股不休市,这两天热闹得很:
10月3日星期一,恒生指数盘中跌破17000点,收盘前勉强拉回来
10月4日星期二,港股休市,美股大涨,传美联储加息政策转鸽
10月5日星期三,港股开盘大涨,恒生指数成功收复了18000点
10月6日星期四,也就是今天,港股小跌,传美联储加息政策转鹰
屠夫无法预测国庆后开盘股市会怎么走,但是市场情绪波动已经到达极致:市场有如坐上了过山车,一天极度乐观,一天极度悲观。
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唤起你的理性思考,避免被市场情绪误导。
美元加息之下,全球股市向熊;A股成交额不断萎缩,人气大不如前,讨论股票和基金的人也少了。
嘴上都说“高抛低吸”,但当股市真的进入低谷的时候,敢于坚守甚至加仓的人却寥寥无几。
换作以前,屠夫大概会举着“知行合一”的大旗去批判,毕竟「判断对、执行错」的投资总是让人惋惜。
但是随着经历越多、见识越多,对这种现象开始见惯不怪,反而想了解这种“知易行难”行为的根本原因。
金融领域有一个细分叫“行为金融学”,正好解决这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对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洞察,另一方面是针对非理性开出药方。
行为金融学专家詹姆斯·蒙蒂尔在《行为投资学手册》中列举了16种“投资病”,屠夫这次和大家分享其中两个最典型的病症。
一个真实的实验
这是一个真实的实验。
你从实验人员那里拿到20美元本金,参与20回合的抛硬币游戏。
每回合开始前,你都可以选择参加或不参加:
不参加,本回合直接跳过,本金不增多也不减少
参加,你要再通过抛硬币定输赢:正面朝上得到2.5美元,背面朝上失去1美元,两者概率各半
这是一个明显的「损益不对称」赌局,对于一个理性人来说,“每一轮都下注”才是最优策略。
所以在这场实验里,表现最好的人不一定赚钱最多,但一定要尽可能多地下注。
工作人员找来了3组不同的人参与游戏:
第1组非常特别,他们的大脑受过特定损伤,感觉不到任何恐惧;
第2组同样受过脑损伤,但损伤部位不影响情感,所以会有恐惧;
第3组则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 没有任何脑损伤,也会恐惧。
你觉得哪一组人的表现最好(下注的回合数最多)?
答案是第1组:感受不到任何恐惧的人。
第1组的优势,是在输钱之后建立起来的:他们在输钱后下一回合坚持下注的比例超过85%,而另外两组的这个比例还不到40%。
更有趣的是,如果把游戏改成5回合一轮,第1组在全部4轮的表现是基本一致的,第3组则是越往后表现越差。
这么说吧 —— 在恐惧的支配下,投资者持续损失的时间越长,做出的投资决策越糟糕。
像不像熊市中的多数人?
熊市恐惧症
人类遭遇危险时,会依次经历3个阶段:僵直(Freeze)、逃跑(Flee)和战斗(Fight)。
突发危险让我们置身恐惧,全身陷入“僵直”状态动弹不得,其实不是怯懦,只是一种正常反应。
经历僵直阶段后,身体会分泌大量肾上腺素,血液加速流到四肢,切换到“逃跑”模式寻求生路。
发现逃无可逃了,肾上腺素会进一步激活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于是进入到“战斗”状态殊死一搏。
美国的枪击案中,多数人都是在僵直状态下遇害,只有少数人能迅速跨过第一阶段进行求生。
有趣的是,熊市里的投资者也呈现出相同的分布 ——
只有极少数人冷静地分析局面,策略性地对仓位进行调整,理性地进行“逃跑”(减仓)和“战斗”(加仓)
部分人被吓得割肉逃跑 —— 不,与其说“逃跑”,不如说是“慌不择路”
多数人直接“麻了”,被突如其来的大跌打懵,既不敢买,也舍不得卖
超市打折的时候你应该囤货,股市打折的时候你应该加仓 —— 道理大家都懂,但股市真打折时,没几个人能做到。
GMO资产管理公司的首席投资策略师Jeremy Grantham写过这样一段话:
危机达到高潮时,伴随着大量可怕而又精确的数据,原先理性的人也开始预言世界末日即将到来。
每次市场下跌都让人更想手握现金,最后就会出现所谓的「末期麻痹」(Terminal Paralysis)。
重仓投资者变得很紧张,只能坐着祷告……几乎每个人都在观望和等待,保持着一种麻木的状态。
那些死守着大量现金的人,将会错过后续市场复苏带来的巨大收益。
蒙蒂尔认为,只有一种办法可以治疗这种“熊市恐惧症”:拥有一个投资计划,并且坚持执行计划。
熊市会让人不知所措,但如果你在风平浪静时制定过投资计划,这个计划本身是不带情绪的,不会受熊市恐惧症的影响。
当然了,执行计划的是人,我们可能在执行时受情绪影响而偏离计划(比如不敢买入),蒙蒂尔对此的建议是“减少步骤”。
既然每一步行动都必须克服恐惧,那么不如减少行动次数。在股市底部进行少数几次大笔的加仓,会比旷日持久的小笔抄底要更容易执行。
投资计划就是一个事先规划的时间表,它不仅提醒我们可能会遇到的情绪感染,也可以消除我们因熊市而产生的恐惧和麻痹。
守门员带来的启示
一个点球的平均进球概率是80%,点球大战的胜败取决于守门员。
点球可以射向球门的左、中、右三个方向,统计数据显示这三者呈均匀分布,射向哪里的概率都差不多。
但守门员的扑救方向却十分诡异:超过94%的时候都会向左或向右扑救,只有极少时候守在球门正中间。
是因为守在正中间的扑救成功率不高吗?
并不是。统计资料显示,守中间的成功率远高于向两侧扑救。
研究人员对守门员进行了访谈,得到的答案是:
当我向左或者向右扑球时,至少感觉到自己在努力……
如果守中间,但眼睁睁看着球从侧面进去了,感觉会非常糟糕。
这种心态是不是挺真实的?其实在股市里也有。
蒙蒂尔研究过1920~2010年期间的纽交所股票。在这190年期间,投资者的平均持股期变化非常大。
1950~1970年这段时期,投资者的平均持股时间长达7~8年;这个数字在1975年以后迅速下滑,到2010年的时候,平均持股时间已经不到半年!
上世纪70年代,正好就是所谓「机构投资者」兴起的时期。
机构也是由人组成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更好。
况且,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短期业绩决定了资金规模,也就是他们能吸收多少资金。
吸收到的资金会以管理费的形式、按比例支付给机构,所以规模越大越好,收益反而不重要。
既然如此,只需要看接下来两三个季度的盈利数字就够了,谁还在乎股票的长期表现呢?
不到6个月的持有期,就是这么来的。
牛市多动症
前面提到的心态,在牛市里尤为明显:
每一天都有直线封板的股票,
每一周都有鸡犬升天的板块,
怎么能什么都不干呢?
屠夫把这种心态命名为“牛市多动症”。
不到1年内的股票收益,绝大部分都源自估值变化。或因市场短期炒作,或因价格随机波动,总之是脱离基本面的。
但是,当投资期限超过5年时,你的大部分收益都取决于股票基本面和自己的买入价,投资时间越长越是如此。
这个道理和相应的实证数据,屠夫的「股市长线法宝」系列文章有过详细阐述,但大部分投资者依然视而不见。(该系列文章可通过文末链接跳转)
正如凯恩斯所说的那样:
人类本能地渴望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快速赚钱上尤其热情。
与前辈相比,现代投资者太专注于他们所持有股票的年度、季度甚至月度的估值。
哦对了,现在的一些投资者甚至已经把“季度”、“月度”变成“日”和“小时”了。
牛市多动症是病,得治。
治疗方案很简单:耐心。
耐心是一种武器,可以防止过早地买入和卖出,“过早行动”本身就是错误。
好的投资机会尚未出现时,最好的选择就是什么都不做,巴菲特将其形容为“等待好打的慢球”。
我将投资视为世界上最棒的事业……因为你永远不用被迫挥棒。
你站在本垒,有人向你投出47美元一股的通用电气、 39美元一股的美国钢铁……
但没有人会让你下场。除了错失机会,没有任何损失。
你可以整天耐心地等待中意的球,然后趁外野手打瞌睡的时候,快步上前,一击而中。
股神长期保留相当多现金,从不轻易出手。(当然,该出手时他也绝不留手)
所以我们能看到,巴菲特能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安然无恙,能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从容出手买高盛,能在2020年美股4连熔断中稳如泰山。
每一年都有人质疑巴菲特的现金仓位太高(除了熊市),他的回应很精辟:
持有现金是不舒服,但总好过干傻事。
写在最后
道理都懂,一做就错,是许多个人投资者的困境。
熊市恐惧症让人错失加仓机会,等牛市到来时才发现手上空空如也,直叫“踏空比亏损还难受”。
牛市多动症让人浪费宝贵筹码,进进出出看似热闹却赚不到几个钱,净让券商赚走大笔佣金。
知易行难是投资者的宿命,但“难”是可以克服的。
熊市中,坚决遵守投资纪律,坚持执行投资计划,不让情绪影响行动。
牛市中,保持鳄鱼般的耐心,等好打的慢球出现,宁可错过绝不过错。
希望你能远离“熊恐”和“牛动”,成为冷静理性的投资者。
今天的内容灵感源自詹姆斯·蒙蒂尔的《行为投资学手册》,感谢读完。
如果觉得还行,希望你能点赞、在看、转发~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