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 、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这一短语。例如:“不管你是否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显然,这种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你让我”是人们常用的另一短语,例如:“你让我伤透了心。”此时,我们的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的情感的内在根源。
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中,作者汉娜•阿伦特纪录了审判纳米战犯阿道夫•艾希曼的过程。据她的记载,艾希曼及其同事借助“Amtssprache”回避责任。Amtssprache大意是“办公室语言”或“行政命令”。例如,如果问他 为什么采取了某种行动,他也许会说:“我不得不做。”如果追问为什么“不得不做”,他就会答道,“长官命令”、“公司政策”或“法律规定”。
当我们根据以下理由行动时,我们也就试图回避责任。
*受说不清楚的力量驱使。——为什么打扫房间?——因为我不得不做。
*我们的个人情况、成长历程、自我形象等。——为什么喝酒——因为我是个酒鬼。
*其他人的行为。——为什么我要打自己的小孩?——因为他跑到街上去。
*上级的命令。——为什么欺骗顾客?——因为老板叫我这样做。
*同伴的压力。——为什么抽烟?——因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烟。
*机构的规章制度及政策。——为什么我要将你停职?——因为你违规了。根据学校规定,我必须这么做。
*性别角色、社会角色或年龄角色。——为什么我必须做我讨厌的工作?——因为我不仅是一个丈夫,而且还是一个父亲。
*无法控制的冲动。——为什么吃巧克力?——因为吃巧克力的冲动征服了我。
有一次,在与家长和老师讨论回避责任所带来的危险时,一位女士气愤地说:“但有些事,你确实不得不做,不管你是事喜欢!我认为,告诉孩子有些事他们也不得不做,并没有什么不对。”于是,我请她举例说明什么事她“不得不”做,她有点不屑地回答:“这太容易了!今晚离开这里后,我不得不做饭。我讨厌做饭!我早就受够了!但二十年来,每天我都不得不做饭。即使有时累得象一条狗。因为这是你不得不做的事情。”我告诉她,听到她长期做自己讨厌的事情,我很难过。我希望非暴力沟通能帮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很快,她从学习中找到了灵感。研讨班一结束,她就告诉家人,她不想再做饭。三个星期后,她的两个儿子参加了一个研讨班,这让我们有机会了了解他们怎么看母亲的决定。大儿子感叹着:“马歇尔,我刚和自己说,‘感谢上帝!’”看到我困惑的表情,他解释说:“也许刀子终于可以不在吃饭时发牢骚了!”
还有一次,我为一个学区的老师提供咨询服务。一位老师说道:“我讨厌评级。这样做不仅没用,而且学生会很紧张。但我不得不评级。因为这是学区的政策。”此前,我们刚刚练习如何以负责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建议这位老师用以下的方式来表达:“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她脱口而出:“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保住工作。”她赶紧补充说了一句:“我不喜欢这样说。这让我觉得我负有不可拜你推卸的责任。”我回答说:“这正是我建议你这样表达的原因。”
法国作家乔治•贝尔诺斯有段话引起了我的共鸣:
“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技术的进步最终被用来摧毁人类,那么,并非是暴行导致人类的灭亡,当然,更不能说是得复仇行为使人类灭亡……人类的灭亡,却是因为现代人唯唯诺诺、缺乏责任感,毕恭毕敬地服从各种命令。我们所看到的悲剧和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剧,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从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从的人、听话的人越来越多。”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以上是原文,今天的原文案例也很有代表性,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
确实人生里我们会做很多的次级选择,当我们与第一目标失之交臂的时候,我们心理会很沮丧,
例如我们没有进入心仪的公司,现在所在的公司很多理念不相符,你就会做事没动力,带着些许抱怨做事,那你就要想你有更好的选择吗?而不是一直持续在这样不好的恶行循环里:1 换工作 2 如果还不了就先认真工作。不用沮丧和抱怨,没有用。
生活中的次级选择会很多,但并不是我们不认真去做的借口,回避责任是很矛盾的,当你自己做一件事都不坚定或者是满腹牢骚的时候,他人如何配合/支持你,别人也会是很困惑的。
例如:一个到大城市帮儿女带孙子的老母亲,她一定更心仪与家乡休闲舒适的生活,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可能遇到不会的事可能会大部分时间伺候孩子们,但这时候如果你边骂边做或者是很不开心的做,就会给家里带来更不好的环境,小孩也会被影响,所以你选择了来帮忙就要告诉自己尽最大可能做到最好,多做事少说话,能表扬就不批评,这样家人更容易体谅或者来关心你。
所以无论是什么事,我们自己选择做的每一件事,找到那个一定要做的原因,认真积极的去执行,而不是“不得不”不是“敷衍”更不是“边骂边做”。不光是嘴上不抱怨,而是思想上说服自己,这是现阶段仅有的最好的选择,我要先努力做,不能做与不做两头摇摆,你的大脑最讨厌这样,会降低效率。
今天的内容最容易和最适合去给到宝妈们,陪孩子的时候,要吗就一心一意跟她玩,要吗就跟她商量,妈妈做饭/工作/运动,你自己画画,拼图?孩子也会有这个概念,有时候你就在身边只是有自己的事在做,等妈妈空下来就能陪我玩。反面教材是一边陪孩子玩一边工作用手机/或者是心里担心着其他的事,这样容易没有一个好的情绪。
还得小时候听到妈妈说最多的就是,要不是因为你我。。。,当然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我们是感激的,但是以后我们的孩子,我们真的不要这样去说他,是我们选择了孩子,而不是丁克,也不是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我们不是不得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希望孩子被照顾更好,希望他受到城里更好的环境和教育,这就是我们的初心,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先去想你的初心。
以上事今天《非暴力沟通》的内容,回避责任蒙蔽了爱。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今天8点已经完成两件工作内容,很开心的吃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