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到上订阅《五分钟商学院》,之前一直没认真学习,今天从头开始学。
第1篇是讲消费心理学,第1讲,让用户从最有钱的那个心理账户花钱。
学到的概念是“心理账户”。看看身边的人,确实会感觉到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特别大方舍得花钱,却在另一些方面格外下棋。比如我的一位朋友,李XX,每次大家聚餐他总是抢着买单,很是大方,但是在自己的穿着方面毫不在意,可以看出一件衣服穿了蛮多年。我的一个女同事,在化妆穿衣上花钱真的特别多,但在培训学习上舍不得投入,连得到199的专栏都觉得特贵。我自己而言,最舍得花钱的是学习方面,也算是自我投资吧。突然想到我那个女同事估计觉得化妆穿衣上的钱也是自我投资。这样看来就连自我投资也可以指多方面的。
每个人的心理账户都是不一样的,有些账户很有钱有些账户很穷。比如对于某些正在追求女朋友的男生而言,情感投入账户就很有钱,让他给自己买一盒很好吃的巧克力他肯定不会买,但若是向他推荐说是个爱人最好的礼物,基本他肯定会买。所以要了解一个人最有钱的心理账户,最愿意花钱的心理账户,然后将自己的产品放在那个心理账户(这是不是也算是一种用户需求的挖掘呢)。常见的,父母们就很舍得为自己的孩子的健康教育花钱,老人们很愿意为孙子们花钱;还在热恋期的爱人,很愿意为爱人花钱;粉丝们很愿意为偶像花钱(我一表妹,除了父母给的自己赚的大部分钱都花在看演唱会购买与偶像的相关产品上,粉丝经济真是厉害)。
有些大账户还能拆分成小账户,比如房产的账户可以拆分成购房账户和装修账户,一个比较贵的装修方案,如果能告诉客户帮他省了4、5平米的空间,是在购房账户上省下了一大笔钱,用户就更能接受这个装修方案。比如同为健康账户,有些推销保健品的,总是拿平时做好保健,省去看病的一大笔钱,很多父母都是这样被说服的吧。
我不是做销售的工作,目前没有什么产品要卖给客户,但在生活中还是可以应用得上这个概念。一方面,我要谨慎那些向我推销,转换心理账户的情况。另一方面,更好的理解他人,比如我的父母,理解他们为什么有时候特别不舍得花钱,或者在我看来花了不值得的钱。我可以用心理账户这个概念去劝我父母。
在交朋友方面,理解朋友的价值观,可以从他的消费行为来看,越是舍得花钱越说明他看重那一方面,当然为什么看重,聊一聊就知道了,比从虚的方面来谈价值观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