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堡文化研究 第175期
作者:王悦
编辑:秦陇华
在王益区黄堡镇孟家原村,村民们像离不开空气一般地需要史进胜,人们都说:“看见进胜来了,这病就好了一半儿。”在孟家原,刚会说话的孩子都知道“进胜”,孩子们都知道“进胜来了要打针”。
今年61岁的史进胜,是王益区黄堡镇孟家原村的一名乡医。为了那句“我不能再让乡亲们像我一样残疾了”这句话,他四十年如一日,拖着残疾的身躯,行走在十里八乡,用一个医者的仁心守护着村民的健康。四十年来,他救治的病人数不胜数,垫付的药费不计其数;四十年来,他翻过多少座大山、骑坏了多少辆自行车,他数不清。可村里的孩子是哪天出生的,啥时候该打防疫针,史进胜比他们的父母都记得清;全村有多少个接种儿童,多少个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史进胜脱口而出……他是孟家原村的“活字典”,更是村民健康的“守护神”。
残疾使他和医学结缘
1952年,史进胜出生在黄堡镇孟家原村一个贫苦的家庭,7岁那年,因交不起5毛钱的学费,史进胜抱着弟弟眼巴巴地站在教室外面听课,10岁那年,父母终于想通让史进胜上学。天有不测风云。13岁那年,正在教室上课的他突然感觉左腿疼痛难忍,紧接着发高烧。当时,镇上的老中医诊断是风湿,给开了些方子。由于没钱买药,史进胜在家里躺了三个月,三个月后腿不疼了,可是左腿怎么也伸不开。再后来发生的事彻底改变了史进胜的命运。当时家里来了一个大夫看到他的情况,生拉硬扳地想扳直他的左腿。结果,腿没扳直,走路一拐一拐的。看着好端端的儿子变成了跛子,父母心如刀绞,史进胜也辍学在家。
史进胜和医学结下不解之缘,还源于20岁那年的一次求医。1970年,父母抱着一线希望领他到市医院看腿,拍了X光片后,医生遗憾地告诉他,腿跛是因为股骨颈骨折引起的,现在骨折的部位已经融合,已无治愈的可能。
“命运对我太不公平了。如果当初没有遇到那个医生,自己一定不会落下残疾……”这个结果,让史进胜万念俱灰。从医院回来,他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父母的心里更不好受。第二天,史进胜告诉父母,他要学医,再也不让其他人和他一样的遭遇而落下残疾。
腿有残疾,史进胜只上到小学五年级,好学的他从亲戚家找来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书籍,由于文化程度低,书里的文言文看不懂,他就请教有学问的姨夫给他翻译成白话文。那时,只要和医学有关的书他都看,有些章节他能倒背如流。1970年,史进胜被推荐到村医务室学习,他由保管员做起,研药学药了解药性,他刻苦钻研,博览中西医各类群书,先后自学完成了内、外、妇、儿及中医针灸、按摩等学科,先后在市人民医院、黄堡医院进修学习,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步步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几番拼搏的他取得了省卫生厅颁发的乡村医生资格证书。
喇叭里“喊健康”的乡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人们的卫生健康意识非常差,大多数农村人吃的是集雨水窖。由于长期饮用水质不达标的窖水,村民们出现过弯腰驼背、脊椎变形、牙黄黑、手脚关节增生肿大的现象,传染病也时常蔓延,有些孩子出麻疹,大人不懂,以为得了不治之症,把孩子扔了的事都有。在农村,大多数人对疾病都是轻防重治,像计划免疫这样的事村民们都觉得多此一举,任凭你磨破嘴跑断腿也没用。
史进胜想了个好办法,他一有机会就用村上的大喇叭给村民们讲计划免疫和常见病的预防治疗,村民们无论是在家里还是田间地头都能听到。至今,许多村民都感慨当年从大喇叭里学到的健康知识。上世纪七十年代,麻疹流行,他拖着病腿走村入户给村民打预防针,他还利用板报、村民大会等给村民讲防疫知识。遇到比较顽固的村民,他还时常上门宣传、拦路宣传。
1975年,村上有个孩子到了打疫苗的时间却没来打针,史进胜便上门给孩子打针,孩子的外婆说什么也不让给孩子打针,史进胜苦口婆心地给老人讲道理,老人态度坚决地说:“你个瓜子娃懂个啥,我养了这些个娃没打针哪一个不是好好的……”说服不了老人,史进胜还不死心,硬是守在村口等老人的儿子回来,最终说服了这家人给孩子打了防疫针。村民们说“进胜这娃真犟,真是个好娃。”
在孟家原村,史进胜被称为“最厉害的人”,谁家孩子不听话,大人会说“进胜来了”,孩子们一听这话赶紧闭嘴不哭了。这些孩子出生后每个阶段的防疫针都是史进胜给他们打。
孟家原村的“120”
行医四十年,谁家有病人招呼一声,他撂下筷子就过来;逢年过节,只要村民一个电话,24小时他随叫随到;半夜出门给村民看病是经常的事。他是孟家原村的“120”,看到他来了村民们的心里便踏实了。
过去,没有电话、手机,村民有病都是跑到医疗站叫史进胜,遇到路远一点的,病重的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为了方便出诊,史进胜决定学骑自行车、骑摩托。一个残疾人骑摩托,困难可想而知。
有一年下大雪,全村有二十多人感冒,史进胜一天跑了四五十里,一会给这个扎针,一会那边打电话跑针了,一会又有生孩子的。从村卫生室到六队的路都是陡坡,遇到雪天步行都困难。史进胜骑着摩托车艰难地行走着,遇到一段结冰的路,他一下子被甩出去好远,当时就昏过去了。还是路过的村民发现了他,要送他回家,可他硬挺着先到病人家。
在出诊和回家的路上,史进胜摔过多少跤、骑坏了多少辆自行车他也不知道。孟家原村党支部副书记赵九菊说,行医四十年,史进胜落了一身病,身上到处是伤。最让史进胜安慰的是,只要他的自行车、摩托车出了麻达,村民们都争着抢着给他修。
史进胜精湛的医术得到了十里八乡人的赞扬,村民称他为“神医”。他救治的病人数不胜数,有想不开喝农药的,他不顾个人安危,嘴对嘴给病人做人工呼吸;妇女生孩子难产的,他冒着风雪,翻山越岭赶到家中救治;村里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瘫痪在床的病人,危难时刻总能看到史进胜的身影。
病人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当年和史进胜一样做乡医的同行,有进大医院工作的,有自己开诊所的,凭着史进胜的医术,他完全可以有许多选择,可是为了当年那个承诺他没有。在他眼里,病人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有一年,孟家原村三组一个叫杨旭恒的孩子前来就诊,当时高烧40℃,抽搐、神志不清,凭着多年的经验,史进胜判断孩子得了乙型脑炎。村医疗站条件有限,必须快速送往大医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时患儿父亲外出,家里无钱。那时也没手机,史进胜敲开村民家房门打传呼叫来一辆出租车,又从自己家拿了仅有的300元,把患儿送到市医院抢救,他和患儿母亲在抢救室守候了一夜,直到孩子脱离危险才回家。
有个村民骨折了,怕花钱不愿去大医院看,他找到了史进胜给他看。担心病人又走他当年的路,史进胜急得直喊“赶紧到大医院看,落下残疾一辈子后悔。”他给这个村民讲了他的遭遇,又积极联系医生给他做手术。
村上有个叫杨胜利的村民,在20年前的一次矿难中高位截瘫,家里一贫如洗。史进胜拖着病腿,20年如一日给杨胜利打针、换药。杨胜利欠下的药钱,史进胜都一笔笔勾掉了。杨胜利有时情绪不好乱发脾气,史进胜就鼓励他好好活下去。杨胜利哭着说:“要是没有进胜,我早就不想活了。”
从医四十余年来,他每年为四五千患者诊病用药,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也从未收过出诊费、诊断费、挂号费、针灸按摩骨折复位等费用,为困难患者免去药费2万多元,为患者累计赊垫药费达3万余元。
花甲之年的史进胜,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到病人经过自己诊治后健康地出院。如今,在史进胜的感召下,他的弟弟、儿子也加入到乡医这个队伍中来,为村民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