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中孔夫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弟子规》中,李毓秀一动不动抄了过来。
爱众之后就要亲仁,仁是什么东西?什么行为?
仁是二个人在一起的样子吗?仁是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坐着,温良恭俭让吗?
还是说按照《说文解字》上说的,仁者,亲也。
思来想去,下面的组合大概包含全部内容了:亲仁or亲人or亲亲or亲亲人。
古人生活圈子小,亲仁,按照社会生活的常识,一开始应该是亲亲,然后是亲亲人,然后变成了亲仁。到亲仁的时候,涵盖的面就很广了。一步一步越来越广,跟曾子在《大学》中所说的次第关系接近:齐家(亲亲、亲亲人),治国、平天下(亲仁)。
亲亲、亲亲人是获得基本生存保障,储备发展资源。亲仁是为了治国、平天下,是扩大势力范围的重要手段。
于是一直发展,一直有人在解读,解读有很多种,我认为仁、亲仁不过是一种工具,被人使用(利用)的工具。
既然是工具,谁能使用,得是有能力的人。木匠用工具做木工活,铁匠用炉火、锤头这些工具做铁器,做出来的铁器在其他的地方成了别人的工具。
《论语》《说文解字》《弟子规》这些经典也是工具。
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同时还有很多人在不同时期把这工具用在了其他地方。
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能亲仁到哪一种程度就到那种程度。
也不要把仁看的太神奇。
不过是一种说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