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写于2024年1月2日,时隔刚好半年,算是又一个新开始吧。
又是一年。
一整年,感觉自己的思维都是飘逸的,一会儿飘到这里,一会儿又飘到那里,像乱飞的风筝,想抓住它却又无可奈何。看得下大部头的书籍,却写不出连贯的文章,我想那就算了吧。反正大家只爱看手机,停留在一篇图文或一个视频上的时长绝不会超过三分钟,多一秒都是在浪费时间。
人是这样的,看了很多东西,但关掉手机,又感觉什么都没看。因为人们要的只是看手机的感觉,而不是看的内容。
这就像听人说话一样,你不知道对方会讲出什么内容,所以你一直保持好奇地听下去。对方讲什么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不过,人类的满足永远是短暂的。无论是食欲的满足、爱欲的满足、求知欲的满足,还是愿望的满足,所有的满足都只存在于得到满足的那一瞬间,然后又迅速地消退。
为什么我们总感觉爱得不够,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学得太少,为什么我们总是在许愿,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奔跑,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满足。
不是吗?2023过去了,2024,每个人又都像往年一样,许愿又许愿、盼望又盼望、祝福又祝福,早已习惯了将时光的转折当作改变生活的寄托——也许,个人的力量总是太卑微,只能期待岁月巨大的动力能推我们一把。
不过,我们要的往往并不是那个最后的结果,要的只是一种美好的状态,一种未来可期的状态。
这种状态像极了一个还有着漫长未来的孩子,像极了一个还能够仰望星空的少年。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一生中都在渴望。为什么要放烟花?因为需要烟花将我们的梦想点燃。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候,人们总会习惯性地仰望那繁星闪烁的夜空,或是站在高处眺望城市的车水马龙。
星空、城市、远山、江流、大海,那仿佛是有我们向往着的一切美好的地方。
小孩是会自发地许愿的,但随着岁月的增长,一个人的愿力会逐渐消减。毕竟,生命也是一个一天天走向衰老的过程(至于死亡,我们也许连想都不敢想)。人们总会在一些不期而至的时刻,觉察到某些重要东西的逝去,那是再也无法重新拥有的过往。
但人总是在往前走的。一生中,我们一直都在不知不觉地追寻着什么。但,我们究竟在追寻什么?我们并不清楚。
人生来就是一个匮乏——来到人间,我仿佛一开始就失去了什么。我的欲望折射出的是我的匮乏,我的所得掩盖着的是我的赤裸——也许我们什么都不是,就连我们的名字也只是一个个符号而已。
但,正是这种匮乏的原始性,生命才能前进。我们才会感觉到自己想要得到些什么,才会去许愿,才会去祝福。愿望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愿望的存在。
去往未来,在某种意义上是回到过去。因为,曾经的那个小男孩、小女孩还在原地期盼着我们,期盼我们会将美好的东西带给他们。我们为什么要去往未来,是因为过去在期盼。我们穿越时空、穿越生命,是为了完成那个最初的心愿(所谓「勿忘初心」)。
然而,我们携带上了他们的愿望,却一走就不再回头。
我们真的能在未来弥补过去吗?
一个悲伤的事实是,每个人在成长的岁月里,都有太多隐秘的、不堪的、未实现的愿望被一点点埋葬了。这些被埋葬的愿望,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重见光明,而是像永远被抛弃了的寂寞的石头,在岁月河流的冲刷下,一点点变形、消蚀、腐化,成了难以辨认的模样。
初心早已不在了,你失落了。
另一个悲伤的事实是,一个愿望在没有实现以前,永远都是天边闪烁的星,你被它深深地吸引,但又看不透彻。充满希望的你朝着它奔跑、奔跑、奔跑,终于有一天,你来到了那颗星的跟前。然而,这时的你发现,它实际上并不是你曾经看到的那个美好的模样,而你已经无法回头。
于是,你又失落了。
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我们的愿望也是。
在哲学层面,存在一个超越一切具体愿望的愿望对象,人终其一生都在为了它而追逐,生命也正是因为它而前进,而它却是个无法实现、无法抵达的存在。它代表的是我们原初的匮乏,是身而为人的匮乏。
曾经有时,自己发觉关于愿望的东西都太虚幻了,人们也都不愿提及自己的愿望。人们只想过好现在的生活,把今天过下去,根本就没有心思去思考关于愿望那些非常空虚、遥远、甚至有些可怕的东西。
也许,我们害怕触碰愿望,是因为它会激活我们的焦虑。
是的。愿望也是个让人焦虑的东西。
可是,人是无法真正消灭焦虑的。焦虑的存在就是信号,它提示我们还活着,需要做些什么。
本来,新年的这一刻与其他时刻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人们本能地需要仪式感,需要将愿望寄托以伟大的时光,需要让自己回到曾经那个小男孩、小女孩,需要用美好的幻想来抵抗现实的虚无(所谓「梦想还是要有的」),需要证明自己还活着,只好将生命中所有的杂七杂八的东西,都打包在这一平凡的一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