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钧先生在台湾散文八大家当中成就最高,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是台湾散文“崛起的山梁”。他的《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和《文学种籽》,为青少年写作释疑解惑,风行台湾和香港。
《作文三书》系列读书笔记如下:
这套《作文三书》写得非常接地气,浅显易懂,就像一个知心人一样跟你娓娓道来,非常舒服。又如一徐清风,微微吹来,沁人心脾。不知不觉就接受了,被说服了,而且印象深刻。
这套书虽名为青少年而作,但对身为职场的你同样具有参考价值,能为你的写作提供帮助。同样这套书也可以作为工具书,时不时翻翻看看,一定会有所启发和收获。
《作文三书》的第1本书《作文七巧》讲的是“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和“综合”七种写作技巧。下面我为你一一道来。
直叙
我们用记叙的文体记人记物记地记事。我们记下我们所发现的动静常变今夕表里。我们赖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及心灵思想发现它们。发现的过程占一段时间,我们先发现什么,后发现什么,有个先后的次序。文章按着这个次序写,就是直叙。
但按上面写得直叙文,也有平板和生动之分。而生动的直叙文,一般包含有起落,有详略,有表里三项。
采用直叙手法最忌的就是平铺,平铺就没有起落。“起落”是从读者的反应的强弱产生的。“平铺”的缺点就是读者的反应一直很弱,弱到“不起涟漪”,弄成死水无波。精炼的文章里,每一句话、没一个词都对读者产生强弱不等的刺激。
记叙文除了不可平铺,还有一戒,是不可“平均”。我们说那篇文章是“记流水账”,多半是因为那篇文章犯了“平均”的毛病。作文在下笔之前要考虑安排什么地方写得详细一点,什么地方写得简略一点,有简有繁。
作者举了一个描述婚礼的例子,很生动地描述了什么是起落和不平均。
作记叙文不可平铺,不可平均,也最好做到不平滑。不平滑,文章才有表有里。乡下老太太都说世事有“里三层外三层”。倘若能既见其表,又见其里,文章就格外生动。
大家可以参考《桃花源记》一读。
倒叙
按一般通行的说法,倒叙就是把时间顺序更动一下,把先发生的事放在后面,后发生的事移到前面。倒叙是使文势变化的基本方法。
但是请注意:倒叙毕竟是不自然的,如果读者觉得它违反自然,就不容易接受。所以倒叙经常伪装成好像也是直叙的样子。
抒情
抒情多半是“情”比“事”要重,“情溢乎事”。在“以情为主”的原则下,我们无可避免地要接受两点:
- 就作者而言,叙事不宜详细,甚至有时不必清晰。
- 在抒情文里,“事”只是豆之棚,瓜之架,要预留适当的空隙,情感才有发抒之地。
抒情文里的记事其实并不是记事。最有名的例子也许是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描写
描写,写的是景。“景”不限风景,而是包括风景在内的种种“景象”。一山一水是景,一颦一笑也是;一春一秋是景,一生一死也是。写景的方法用“描”。我们可以:
- 说明眼前的景象;
- 描写眼前的景象;
- 描写心中的景象;
还可以使用比喻。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事物,最容易办到,可惜多半很难出色,但是,你若用似乎平凡的话去比拟类似的另一事物,这句话就好像有什么潜力忽然奔放出来,予人以毛虫化蝶的惊喜。
- 比喻的基本句型是“像......一样”,为免呆板,可以变化。“语言的价值像银子一样,沉默的价值像金子一样”,可以简化为“语言是银,沉默是金”,不用“像......一样”,用“是”。
- 还有一种变形叫“想”型,“云想衣裳花想容”。
- 还有一种变型可以叫“成”型,例如“雨水加上霓虹灯的倒影,柏油路面红成晚霞”。
以上几种句型不论怎么变化,“喻”和“被喻”都在句中并存。
还有一种写法是烘托。暂时放下要写的景象,去写那景象周围事物的变化。就是烘托。烘托之法常用在不便直接描写或不易直接描写的地方。
另外一种是想象。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我们熟读的作品,他十分认真地描写了琵琶的乐声,直接描写、比喻、烘托和想象都派上了用场。
归纳
归纳主要用于议论文。归纳是指人们以一系列经验事物或知识素材为依据,寻找出其服从的基本规律或共同规律,并假设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也服从这些规律,从而将这些规律作为预测同类事物的其他事物的基本原理的一种方法。
演绎
归纳法和演绎法像一队孪生姐妹,经常被人们相提并论,它们的功用也好比前锋后卫,相辅相成。归纳法是化繁为简,多种求一,演绎法则恰恰相反。
演绎是由已知到未知。演绎是从普遍原理推知个别事实。
综合
本章使用了苏轼的《前赤壁赋》等文章做样例分析了如何使用记叙、抒情、描写和议论来一起写文章。
我提炼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偏概念,但是书中讲了很多事例对这些技巧一一说明,很有启发和帮助。
《作文三书》和王鼎钧先生的一些作品下载链接:http://pan.baidu.com/s/1nvsGQ5V 密码:hcz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