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是一个关于生命、关于爱的寓言,一本超越了时代的绘本,一本读100万次也不会厌倦的经典名作。它是日本作家佐野洋子的代表作。
钟老师在执教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时,站在小学生的心理角度,把阅读课上得有趣且富有爱的教育意义,呈现出了以生为本的课堂。我们更是看到了信息技术在这节语文阅读课的融合恰到好处。
一、重视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
钟老师重视学生的小组活动,在活动之前给出明确的要求和建议,使同学们之间有分工也有合作,保证了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有效开展。
在指导小组活动时钟老师的2句话让我记忆深刻:1、老师要听到每位同学的声音。(钟老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有所收获。)2、课外阅读课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说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让同学们在小组活动时畅所欲言,没有压力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
但有2个疑惑:1、让各小组总结虎斑猫的一生有几个阶段,用一个词来形容。没有明确的小结。2、几个学生代表,到黑板上写了“虎斑猫的爱是什么 ?”没有小结。不知此教学环节设计的意义何在。
二、借助信息技术,呈现学生思考
在整节课中,钟老师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多次呈现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思考。
1、课堂的第一次小组活动后,老师直接拍照讨论结果上传到大屏幕上,与全班同学分享。
插图1
2、在课堂上呈现的小组讨论结果反馈时,出现了不同观点。钟老师立刻用信息技术的支持,现场用投票的方式,收集学生所支持的观点:爱上白猫的这一阶段,对于虎斑猫是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以下数据图可以看出,所有同学都同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这一阶段要保留。
插图2
3、在课的结尾,教师设计了一个“爱的选择题”:失去爱的人,我们还能活下去吗?
钟老师用了投票,从下图的柱状数据上来看,两个选项都有人选,选的人数较多的比较有意义。钟老师在这个时候先让同学个别发言,再及时作好总结:爱是带着别人的爱,继续活下去。(如果有时间作更进一步的引导,让学生知道爱的意义会更好一些。)
插图3
这一节绘本阅读课上信息技术让数据及时有效地呈现,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更加融合,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