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接力赛,原生家庭,只是第一棒。而在很多人眼里,原生家庭似乎就是一个贬义词,以至于很多人长大后,对人生所遇到的挫折,统统都归咎于原生家庭这第一棒了。
《走出原生家庭》这本书的作者是胡慎之,是最具影响力的50位心理学家之一,拥有20余年的咨询经验。由他撰写的这本书可以让你直面原生家庭带来的情绪阴影,与自己、与原生家庭和解,让你活出有力量感的人生。
乖巧懂事的孩子容易形成低价值感
做父母的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乖巧懂事,也不管自己以前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乖不乖巧懂不懂事。
自己以前没办法做到的事,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做到。而自己擅长做的事,则更希望孩子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要求稍有不情愿,父母就会表现得很不开心,情绪不稳定。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孩子妥协,顺从自己。
于是,孩子只能放弃自己的坚持去迎合父母,哄父母开心。这里面既有孩子对父母的爱,也有害怕,因为他们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得到父母的爱。
而这种反过来需要孩子照顾自己感受的父母,本质上就是在用愧疚感来控制孩子。长此以往,孩子的价值感就会变得很低,甚至乎根本就体验不到。表面上孩子懂事独立,但背后经常感到悲伤,甚至乎已经有了创伤。
这对于孩子长大后的人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形成讨好性人格、没自信、没主见,经常会感到悲伤等。
如果已经成为父母,要避免把孩子变成一个不得不喂养父母情绪的人。对此,胡慎之提出了3点建议:
首先,觉察一下自己脸上的表情。去照照镜子,看看里面的你是什么样的。
其次,你要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要分清自己的情绪和别人的情绪,自己的情绪,自己负责、自己管理,不能让别人成为你情绪的垃圾桶。
最后,你需要与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边界。让孩子只需要成为自己就可以了,父母更应该是孩子背后的支持者,而不是情感的索取者。
别让孝顺成为捆绑自己绳索
百善孝为先,这是我们民族一直推崇和遵守的传统美德。所以每到春节来临之际,一些在其他大城市打工的人都会收拾行囊踏入返乡的旅程。
这些返乡大军中,有的是带着对父母的思念和爱回去的,也有的是本来不愿意回家的,但是却抱着如果不回家就是对父母不孝顺的想法,而不得不回去的。
这部分人违背着自己的心意去顺从父母,是因为如果自己不这么做,他会感到到羞耻和愧疚,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满足父母的期待。
而孝顺还会成为一些父母用来控制子女的一种方式。“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我也是为你好。”这几句话是不是很耳熟?
很多人认为,听父母的话才是孝顺。殊不知,父母的话也并不是全对的,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做孝顺的人,让自己变成一个没法对自己负责的人,无法拒绝父母,这一生都会呈现出一种被固定住的状态,这样将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
其实孝顺和爱是有差别的,孝顺更多是一种行为,因为他是可以被别人看到的。爱则是一种情感,是要用心去感受的。我们需要分清楚自己跟父母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孝顺还是爱,可以参照以下几点来辩证施爱。
首先,我们要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去面对和承担的责任。父母也有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我们作为子女是无法去替代他们处理所有问题的,而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去理解他们、照顾他们。
其次,当孝顺变成捆绑的绳索,需要挣脱。因为如果盲目顺从,带着恨意去孝顺的话,我们有可能会好心办坏事,因为这是一种最拧巴的情感。
最后,我们需要真正的自我负责。当我们发现孝顺父母的过程中,自己无意或有意的成为一个被迫承担责任的人时,可以做出另一种选择,尝试去和他们沟通,但这并不是要牺牲自己,也不是再一次陷入一个乖巧听话,违背自己意志的状态。
走出理想化的怪圈,做真实的自己
周国平说过,人的成长有三次,一,接受这个世界不围着我转,二,接受有些事情我们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三,发现我们很平凡,并接受平凡的自己。
但是在这之前,人们更多的是会去构建一个理想化的自己或他人。因为现实生活中,越是不如意,就会越容易把一些东西理想化。这是为了得到安全感,让自己感到有力量。
更有的人还会选择沉迷于网络,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成就感。又或者在一些小说中去实现中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把自己想象成武功高强无所不能的人,在空虚中找到力量。
为什么我们要做真实的自己呢?因为如果一直逃避现实,活在假象当中,会令我们产生一种特别空虚的感觉。
人还是要活着当下,才能去感受到幸福的感觉。要想要过好自己的人生,就要承认自己的平凡,承认自己无法面面俱到。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是要知道,不完美的你才是独一无二的你。
心理健康一直被很多人忽视着,也许是带有一定的偏见,又或者不知道如何去治愈。可以看看《走出原生家庭》胡慎之的49堂心理课,里面涵盖了家庭冲突背后的真相和修复之旅,以及重塑自我等五个部分,与自己、与原生家庭和解,迎接新生,活出有力量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