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一开始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同名的电视剧在豆瓣上很火,但自己是带娃的老母亲是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刷剧的,因此一看到说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就立刻找来看了。
这是一本非常易读的书,我花了很短时间就看完了。
这本书写了加上作者在内10个各不相同的教育故事。这些教育故事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因为作者的身份是一名毕业于台湾大学的专职家教。
她把他走进别人家庭教育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供我们参考。同为父母,我们知道,家庭教育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很私人的,关起门来,你并不知道别人家是怎么教育孩子。因此我们都很焦虑,都拼命鸡娃。
文中没有我们津津乐道的教育神话,几乎都是教育失败的案例。
自己在看书的过程中把它整理了下来。
看他人故事,长自己经验。
稍微说一下:因为作者是台大毕业的高材生,专职教育工作以时薪计算工资,每小时至少1000元。也算交代了以下九个家庭的相对家庭经济情况。
一.眼镜仔的故事(14岁)
这是一个表面上非常非常幸福的孩子。家住台北大豪宅,出门豪车接送,吃穿用皆是名牌。但这个故事看下来,能明显看出这个孩子距离心理疾病不远了。对于学习以及写下答案已经形成相当恐惧的心理,害怕出错被打,甚至这种恐惧心理已经形成躯体化反应,注意力不集中、搓手、出汗等。
这个故事给我最大的冲击:
1.就是心理学上的期待效应。尽量正向期待。
故事中的母亲当然是期待孩子成材,可是面对始终不能达到预期的成绩,母亲不止一次当着孩子对家教老师说老师我家孩子就是笨,他要是不乖或者不认真你就打。
发展到遇到作者这第十几个家教孩子非常本能的说老师我就是笨,我就是迟钝,你就打我吧。
2.不被认可价值、没有自己人生追求的全职妈妈真的很危险。这个妈妈就是把她的孩子作为自己的人生舞台,把丈夫对孩子的期待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一旦与目标偏离,就开始失去理性,打骂、侮辱孩子,这样的孩子只会越来越危险,在沉默中压抑,就在沉默中爆发。
二.茉莉的故事
十个故事中稍带有亮色的故事。
也是四代人的故事。
外公外婆重小重男轻女。
茉莉母亲从小受重男轻女的观念养大。生下一男一女以后,同样也是重男轻女。
茉莉为获得母亲重视努力取悦母亲。听母亲话放弃读博,嫁给台大毕业的医生。
茉莉生的女儿小叶。因母亲台大硕士,父亲台大医科,为了证明自己是高智商父母的小孩,考试作弊获得了一个全班第三的成绩。
这个故事好在最后茉莉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小叶就向当年的自己一样怕母亲不爱自己,努力的取悦母亲,虽然也有焦虑,但最终还是尊重女儿的选择。
要阻断原生家庭的影响,那并不容易。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一本书:《母爱的羁绊》
很多母亲因为自己遭受过很多剥夺,内心留下很多缺乏与创伤,就会不自觉的在孩子身上寻求补偿。
爱来着母亲,伤害也来母亲,这样的爱与伤害被茉莉继承下来,好在没有把伤害继承下去。
三.若娃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多动症的故事。
几年前听一个心理老师培训,说他的朋友闷闷不乐来找他,说老师经常找我,说我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动来动去 ,我带他去检查也没检查出什么毛病。可是老师还是经常找我。我该怎么办?心理老师说告诉他朋友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你就告诉老师我家孩子诊断出来有多动症。朋友用了这个方法老师果然不来找他了。
当时把这个例子当初笑话来听的。
这个故事中的若娃应该是母亲希望她有多动症。开始看时不可思议,到最后才知道因为她之前失去过一个孩子。
不去评价,因为我们没有尝试过失去儿女的滋味,但是常识告诉我们,因为这样的伤痛,把女儿过度的保护,过度干涉孩子的社交,只允许妈妈是孩子最好的朋友,这样的女儿也没有办法形成独立的人格。
四.巧艺的故事
这是一个普通家庭因为父母自身吃了没文化的苦就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教育所以竭尽全力送女儿上私立学校的故事。
其中女儿因“私校生态”而产生的内心不平衡、自卑、埋怨心理,也因为父亲人到中年遭遇失业而产生的自责、愧疚心理,好在孩子也挺懂事,最终也考取了排名非常靠前的公立大学。
看了这个例子越发觉得教育对与错有时真的很难判断,作为父母而言当然希望孩子有光明的前提,也这就是为什么私立学校那么贵,还有那么多家长趋之若鹜的原因。
巧艺的父母是非常负责的父母,但私校给巧艺带来的心理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
教育两难,看你如何取舍。
五.陈小乖的故事
陈小乖的案例很让人心痛,他是一个聪明、有上进心的孩子,但因为家庭复杂的关系,因为母亲的不在乎,他失去了家的温暖,也没有感受到存在的意义,就开始自暴自弃了。
这个案例给作者的触动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警醒。
因为自己也是一个教育从业者。
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有些学生学习成绩是很优秀,但心理出现问题,就像一艘船有了大的破洞。一个大浪来袭,就会彻底瓦解。
六.纪小弟的故事
作者在自己九年的专职家教所教过的学生中做过一个不太严谨的调查,“最讨厌父母对你做什么”?选择最多的是讨厌父母拿我和别人作比较。
这是一个姐姐非常优秀,母亲按照教育姐姐的方法教育弟弟从而出现很多问题的故事,其中也穿插到对另外一对姐妹的教育故事。
这样的话是不是很耳熟:你就是这样,所以才比不过谁谁谁?
你看看谁谁谁?人家怎么学的?人家做什么工作,你呢?
教育的存在,并不是让每个孩子都一样,而是要充分的发挥每个孩子的天赋和优势。
但这个故事中也有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家长很无解的地方。
作为父母,就得为孩子的负责,这种爱的程度和负责的程度都是让人无法想象的,当别人跟你说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怎么教育孩子的时候,的确作为父母本身才是承担这一切的人,不管孩子将来是穷困潦倒还是一帆风顺。
如果按照他的兴趣,将来找不到好的工作,又应该如何是好呢?读书,不仅实在台湾,还是在大陆,目前看来都是最公平的一条道路。
不知道我以后会不会逼迫孩子好好学习,希望他以后能自己爱上学习吧。
七.贾宝玉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同性恋的故事
年少无知时也觉得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就像故事中的父母说我这辈子没做过什么坏事,怎么可能儿子是同性恋呢?
但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就是有同性恋的基因的,美国心理协会与精神病协会早就提出:同性恋不是疾病,也不是病态,这是只占少数的性取向。
忽然想起蔡康永含泪在奇葩说中的一句话:我不想大家一提到同性恋就只想到我这个还活着的人。
社会的多元还需要时间。
八. 蔡汉伟的故事
这是一个爱心妈妈、护导妈妈、故事妈妈,但在孩子越来越大,有自己独立自主能力的时候 ,没有优雅退出,后面孩子被毁掉的故事。
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孩子容易有的一种心理,这个时候他们慢慢学着脱离父母的怀抱,寻找同伴认同。集体生活中小孩恐惧的是跟别人不一样。
这个故事最精彩的我觉得是葛老师的话,提出了老师生活的生态环境。作为教育者很容易有共鸣的。
九.高材生的独白
以世俗的眼光看,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一路一来成就优异,考上台湾大学热门科系。但当孩子回首自己的教育路,评价自己的母亲时也未免让人难过。母亲给了她性格中很多负面的部分,以至于在故事的结束,她都不敢生孩子。
另外她还有一个妹妹,妹妹并没有按照母亲设计的路线走 ,非常叛逆。
一样的教育方法,可能打造成世俗眼中的成功模范,也可能将一个孩子的天赋摧毁殆尽,只是大家都喜欢听教育神话,失败的故事没人爱听。
这个母亲把孩子作为人生最亮眼的中心,在这巨大的善意之下,悲剧也很容易诞生。好几个故事中都是这样的母亲形象。
一来:母亲忘记了自己是个妻子,是个社会人,甚至是她自己,太执着于扮演母亲的角色。
二来:母亲对于成功的定义很狭隘。就是学术或职业上取得稳定,可供辩识的成就,而生活中的琐碎美好的事情都不重要。
她还在一直与母亲、与自己和解中。
十.作者的故事
作者的母亲是身教的典范
父亲只有父亲之名,不承担父亲的责任,典型丧偶式育儿
母亲面对小学老师让我跳级说出了金句,不能再赞同。
“童年已经很短暂了,只有傻瓜才这么着急”
但最后她让作者选择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
也这是作者一直对母亲耿耿于怀的地方。
很感谢我的父母,我人生的重大决定最终都是按照自己意愿的。
但书里提到不能把过错都归咎于父母,你是有选择余地的,为什么放弃选择,因为我们都怕人生会出错,但我们更怕人生出错时,没有人来给我们承担责任。
总得来说这是一本适合父母看的书。但故事中出现的都是母亲,没有看到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呈现,东亚文化圈的共性吧。
最后想说生活中的大量悲剧来自家长对孩子有着非常不切实际的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长成别人家的孩子。
感觉可以回答我前面无解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