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当下的经济思维认为,史无前例的科技发展和影响力为我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重组。在这种新经济形势下,有三种人将获得特别的优势:
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的;
在所处行业中最优秀的;
还有那些拥有资本的。
深度工作帮助你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摘自:安东尼一达尔梅斯·塞汀朗吉思《知性生活》
深度工作的公式: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深度工作帮助你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
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
第2章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作者指出,深度工作在不断变化的经济中的价值比以往都高,但当今商业世界的主要潮流大幅降低了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尽管这些潮流可期许的利益明显小于专注于深度工作所带来的利益。
最主要的是这三种商业潮流:拥抱开放空间;即时通讯的兴起;各种供应商在社交媒体上出现。
对此现象的原因,作者的解释是:
1、度量的黑洞
大西洋传媒(Atlantic Media)的首席科技官汤姆·考克兰( Tom Cochran)震惊于自己用于处理电子邮件的时间。他按照技术专家固有的做法,决定量化这种令他不安的状况。他综合了员工的平均文字输入速度、阅读速度和工资水平,发现大西洋传媒每年要支付100多万美元用于处理电子邮件,每接收或发送一封电子邮件,就要耗掉公司95美分的劳动力成本。
收发邮件这些浅层次的事情干扰工作,也意味着成本增加,而深度会带来价值。但是恰如汤姆·考克兰所发现的,此类影响很难衡量,他将这个区域称作度量黑洞。
2、最小阻力原则
联结文化期望人们能够迅速阅读和回复电邮(及相关交流)。此举会损害员工的幸福感和生产效率,而且很可能无助于提高底线,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司热衷于培育一种联结文化?
最小阻力原则: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为何联结文化会持久不衰?
第一个原因关乎对个人需求的响应。如果一小时内能够得到电子邮件答复可以使你的工作变得轻松,那么在一分钟内通过即时消息获取答案则可以成倍提升轻松度。第二个原因在于,它可以创造出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利用收件箱管理一天的工作是可以被接受的——欣然回复最新的信件,其他的则堆积在那里,同时还感觉自己的效率令人满意。
最小阻力原则受到度量黑洞的保护,少有人对其加以审视,在这种原则支配下的工作文化,免去了我们短期内对保持专注和做计划的忧虑,却牺牲了长期的满足感和真实价值的产出。
3、忙碌代表生产能力
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可视的忙碌,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方法证明自身价值。这种倾向性是: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Busyness as Proxy for Productivity):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4、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
尼尔·波兹曼称我们的社会与科技的关系愈发令人不安,我们不再权衡新科技的利弊,不再平衡新增效益和新引入的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开始自以为是地认定,只要是高科技就是好的,而不用再做探讨。他将这种文化称作技术垄断。著名社会批评家叶夫根尼·莫洛佐夫在评论中称,我们将“网络”当作商业和政府革命性未来的同义词。使公司更像“网络”就意味着与时俱进,忽略这种潮流就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老古董。这种网络中心主义恰是当今技术垄断的真实模样。
5、对生意来讲是坏事,对个人来讲是好事
深度工作在当今的商业气候下应该成为优先考虑的事情,但现实却并非如此。我们在上文中总结了出现这种矛盾现象的各种原因。包括深度工作很难,浮浅工作更简单;当工作中没有明确目标时,围绕浮浅工作的表面忙碌会成为一种本能;还有在我们的文化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信念,认为与“网络”相关的行为都是好的,不论其对我们创造有价值事物之能力有何影响。
感悟:
今天,很多公司甚至政府机关,都热衷于上网,搞网上办公,这对于加强办事效率来说是必要的。通过实时在线的方式,加强回应外界的需求,这对于服务用户是有益处的,但同时是对个人价值的削减:你只要变成一个熟练的流水线工人足矣!
作者用流水线的紧张来形容网络时刻连线带来的对个人价值的压榨,这个比喻是相当恰当的。有了互联网的超级链接,每个人都向拴在网络上的蚂蚱,耗费着时间与生命。如果本来没有更高的理想追求也就罢了,如果有,恐怕还是要尽早离开这种工作环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