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会是怎样的,各种热点与新闻,对名人的评价、互动民众可以在社交媒体、网络上有着极高的参与度;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让人身临其境,何为真实、何为虚假;植入人体的AI控制着人的一切感觉等等。
这一切的一切毫无疑问带给了人们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奇特体验,然而,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人类所谓的原罪也始终存在着,而这些高科技的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放大器。黑色的放大器放大着人性中的阴暗面。
暴食、色欲、懒惰、愤怒、嫉妒、贪婪、傲慢——七原罪。有时只是我们的傲慢,让这些阴暗面悄悄地隐藏了起来。但是也似乎只是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实际上随着一些技术的发展,一些东西反而被放大了。它们就像一面黑色的镜子,映出了那群“乌合之众”。
在《黑镜》第三季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集和最后一集。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性。他们都是群众不自觉的行为,不自觉地遵守着、维护者不合理的制度;不自觉地开着“暴力玩笑”。也正是这些让人看到了群体的力量,那种不由分说的力量。
从何时起,在历史的舞台上,不再只有那些声名显赫的英雄。随着民主社会的到来,普通群众,这些原本只是路人甲、路人乙的龙套角色,真正的最为一个最为重要的角色走到了历史的前台。
那些英雄、君主的权威从何而来,不再是君权神授,或再说是真龙天子,这施加于群众的一切都要范秋雨群众。在《乌合之众》中,勒庞生活的那个年代,在法国,那些革命、动乱、拿破仑等人让他敏锐的意识到了,群众,这个强大的实体。
并且,群众从过去到现在直至未来都会一直起着很大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发展,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对每个热点时事有着极高的参与度,而这一个个个体组成的具有相同心理倾向的群体,对这些热点讨论及一些社会变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因此群众引导的闹剧一出接一出。
就像《黑镜》第一季第一集中那个掌控着群众心理的艺术家,成功地让英国首相X了猪。他之后的自杀也耐人寻味。是因为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作品,还是对世代感到绝望。
群众的心理是这样的。绑匪绑架了公主,并且将视频发到网上,让所有人都知道公主安全释放的条件,并且这不是随便的公主,而是社交达人,Facebook之星,这是关键条件。起先,大多数的人觉得没有必要那么做。毕竟这样的 要求有些荒唐可笑。
当再次由于社交媒体,首相作弊嫌疑曝光后,电视台收到一个断指和公主挣扎、尖叫的视频,播出后,舆论一片哗然,民意反转,恶意的好奇有了依托。更大一部分人希望首相应该满足绑匪的要求。有人说,他们可以换一个总统,但不能没有公主;如果公主遇害,那他这个首相也当不成。
民意,是他受到的最大的威胁。不仅会是一个失败的政客,还会遗臭万年,甚至人身、家庭安全都无法保障。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在截止时间之前,公主已经被释放,走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那是一个经典的镜头,万人空巷的场景。
在这荒唐的闹剧中,互联网媒体起着巨大的作用,它将群众的影响力发挥到最大。而群众内心的渴望,首相夫人一语点破——他们就喜欢看人出丑,幸灾乐祸。这当然是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由此说明的群体的另一个特点便是,轻信、情绪化、易冲动、想象力丰富。
仅凭一根无法验证是否真的是公主的断指便能认为公主本人受到了威胁,看着公主的哭喊,同情心便泛滥,想象着公主所受的苦,首相X猪的场景。
第二集,则更直观的展现了群众的易煽动,被人牵着鼻子走而沉浸其中。而演讲在群体的煽动中也非常重要。它让人看到了一个反面例子。对群体讲道理、逻辑清晰地分析毫无用处。讲出真相就如同放屁。他们更愿意接受简单的口号,正如他们作为帮凶常喊的“Do it.”。
而他一个人的一时觉醒根本无法冲破这牢笼,只不过换了一个更大的囚牢罢了。还有什么能是真的。每个人都这样甘愿被剥夺自我、剥夺真实。
除去第一季的前两集外,第三季的第一集和第六集中的现象同样发人深省。
这两集中所描述的事可以说不是在未来,正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第一集中的评分信用体系,第六集中的网络暴力,正是现在生活中正在发生的。
第一集中,由于某种规则,由于手机上的一种应用,人们可以给他们遇到的每一个人打分。就像现在的“芝麻信用”一样。只是它的评分来自每一个遇到的人,并且影响的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到了个人的种种权益直到尊严。为了更好的生活,更大的房子,对每个人点头哈腰,做着违背良心,顺应大流的事,不敢有一丝差错。
在那样的规则、时代之下,能做的要么沉默的顺从;要么抛弃所有,保留个性。对抗的根本不是制度,而是生活于这样制度下的每一个感觉良好的个人。
让人后背发凉的市第六集的杀人的蜜蜂。依靠一个看似是玩笑的“让他去死”的话题,谁的名字在这个话题下出现的次数最多,那么就真的会被机器蜜蜂杀死。
一句看似是玩笑的话,看似是生活中周围的人经常会不经意说的话——有老师会说,有朋友会说、有警察会说——却不知对当事人会是怎样的伤害,当每个人都这样加入进来,将所有最深的恶意倾倒出来,并以此为乐时,那是怎样的残忍。
这是群体的狂欢,事后的后果不会落在某个人的头上,群体是个无名氏。
这样的狂欢,在第二季的沃多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不禁感叹“垃圾丰盈,大师凋零”。在泛娱乐的时代,还有什么能被认真、严肃的对待。
只凭黄段子、肆无忌惮的辱骂,让群体笑,攻击伤害一些名人,这样让他们开心就能获得民意。沃多凭借其犀利的吐槽,最终赢得了全世界。这是多么可怕的预言。沃多,不管背后操纵它的是什么人,只要它保留有它的特点,它就是沃多。
沃多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全球化的符号。人们觉得它的那些言语——对现实的讽刺——能让他们操蛋的生活变得更好。
沃多是一只熊,第二集中的白熊却代表着一种变态的正义。
白熊是第二集女主永远的伤。因为拐走一个小女孩,并且看着她被害死,用手机一直录像,而受到一种审判。
审判并不是在法庭,而是一个叫正义公园的地方。因为是“公园”,所以很多人都可以来参观。这就出现了它开头时的场景。
失忆的女主在疼痛中醒来,记忆模糊,在外面很多人拿着手机在拍她,却不对他说任何话,有人追杀她也只能本能的跑。什么都不记得,周围的人都是观众,没有人要帮助她,可以想象这会是多么无助。
在晚上,一天的故事结束,这场演出谢幕了,观众一片喝彩。接着她在囚车里,在观众的夹道骂声中回到那个一天开始的地方。痛苦开始的地方。我不知道这时候她会是怎样的感受。她只是在叫“杀了我吧!”。
这样的正义是正义吗?那些观众、看客难道不是在做与她同样的事情吗。
想起很多年前看到过的一个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
一天苏格拉底在河边想要过河,河水非常湍急,必须借助工具才能过去。有一个骑着马的人也要过河,苏格拉底便请求他的帮助,可是他人却拒绝了,还嘲笑苏格拉底。几天之后,同样的地方,场景却反转了。原先的人没有工具,苏格拉底却带着马。那人什么都没有说,苏格拉底帮他过河了。苏格拉底的学生都很不解这是为何。苏格拉底说:
“这就是我和他的不同。”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好像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不知不觉中两者已经在同一水平线上了。并不是说要做一个怎样的“圣者”。只是别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指责他人。说不定与他一样正做着同样的事情。
黑镜之殇不再未来,而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