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
今晚 ,在新书桌前,翻阅《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内心充满着神圣与敬畏,一来与自己生命中重要时刻有关;二来,跟着王崧舟老师看了两个课例——《桥》、《生命的壮歌》。
《桥》,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微型小说,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尽管已经教过四遍,但品读福州台江三小洪丽玲老师执教的《桥》,还是觉得欠缺功夫——研读教材,设计教学的功夫。
王崧舟老师说洪老师课最大的成功,在于整个阅读活动始终指向文本秘妙。我想,这或许也是自己的教学“印象不深”的原因所在——没有抓住文本秘妙。
《桥》这一课中,洪水突发时,村民们的惊慌与老汉的镇定这对矛盾,是该文本的一大秘妙,洪老师巧妙采用“两组词语相互对比”的阅读策略,要求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说一说你的思考、你的发现”,学生在对比思考中自主发现了“作者是用村民的惊慌来反衬老汉的镇定,写老汉的镇定又是为下文村民的有序撤离作铺垫”这一文本秘妙。对比是一种写法,洪老师的设计中把它变成了一种读法,又顺理成章地成了一种教法,正所谓“写法决定读法,读法决定教法”。
课文中的第二大秘妙是老汉对儿子的“一揪”“一推”。在常态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希望在最后再揭示老汉与小伙子的父子关系,但洪老师却首先借助插图将故事的结尾抖露出来,在学生明白了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之后,以“老汉对儿子有情还是无情”为抓手,引导学生感悟老汉形象,在步步诘问中,一位党性坚定而父性博大的老支书形象跃然纸上。
《生命的壮歌》,我没有教过这篇文章,所以先百度了解内容,这篇课文有两个小故事——《蚁国英雄》《生命桥》,课例中呈现的是《蚁国英雄》的课堂实录。
这一课,王崧舟老师的评课主题是“一切都在境中”(以境驭课,让课堂置身于某种境中),这节课,老师同样抓住了文本的秘妙——万万没想到阅读大做文章,通过回旋复沓式的引读,并在学生充分感悟了蚁国英雄的壮举,充分体验了惊讶之情后,创设与蚂蚁们展开心灵对话的情境,引导学生用上“万万没想到”移情想象,取得了“以理化境,理境圆融”的效果。
阅读,指向文本秘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认真的研读教材,感悟文本精准妥帖的表现形式,动人的情感,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重要的信息等,只有教师准确把握了文本的秘妙,才能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文本的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