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我为什么要写作”这个主题,原因有三:一是倒逼输入;二是保鲜情感;三是收获朋友。
一,写作虽是输出,但是倒逼输入
写作这件事儿,从小学就开始练习了。到现在,我一共经历四位作文老师,印象最深的还是高中老师。为了提升高考成绩,我问老师:"老师,我的作文如何才能提高?"老师犹豫半晌,“恩,其实呢,你的作文写得还可以,但是不同的主题翻来覆去,你的案例就是那么几个,让人觉得很狭隘和有限,你看人家洋洋的文章就不是如此,每一次都有新鲜事例,很开阔。所以如果你想要提高你的写作,得提高你的阅读。读的多了,才有料。” 这番话一直印在我的心间,直到今天。回头看向学生时代,反倒是高三那一年,时间最紧张,但是我读了最多的书,思维也最活跃。
我的工作是咨询,经过一定时间的累积,我想把所有收获的经验可以对外分享,我发现,一对一的聊天很好也很重要,但是能却好像没把时间利用到最好最大值,倘若我能把这些思考写下来。将省多么大的一笔功夫,遇到同样的话题,我直接可以找出原来的文章,进行思考和迭代,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是我开始写公号,可是当我提笔开始写的时候,从上次写文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三年的时间。就有点无从下笔。想想阻碍自己的原因应该是“完美主义”作祟——一开始就希望做到满分。调整期望,心态归零。参加了一个21天日更的写作行动营,看着每天的素材,要做到有话说,得先了解,于是,我也就跟着21天的素材看了15本书。是过往月平均阅读速度的15倍。
写作要想好,得先有料,写作会倒逼你的输入。
二,写作是对情感的保鲜,存留爱的模样
告别学习和工作所需,除了对外分享,我开始从心而发地写作。我问自己“最想写的是什么?”,我发现竟然是我的家人,。原因是因为有一天我和先生聊天,提及已经逝去8年的爷爷。先生问:“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我发现我对爷爷的记忆变得模糊了起来,只能用很简单的几个片段来形容爷爷的为人。那一刻我心里很难过,一个我从小到大爱了我18年的人,但是我对他的描述竟然只能存留在几个片段当中,这让我很惭愧。我发现记忆是靠不住的,如果你长久不去动它,整理它,它就像冰箱里的食物一样,也会慢慢地发酵,甚至是腐烂,最后被清出去。
写作就像美味的食物在丰收时,我们很难全部享用。于是通过发酵、腌制或是冷藏,将食物最美的鲜味封存在它的里面,当我们食用时,依然可以享用它出土那一刻的美好。写作就像是对生活这道美味进行保鲜,且保质期是无限长,让我们有机会穿梭时间,回到当下,重新品尝美好。所以不论多少次捧起先生写的情书,我都会浮现少女般地傻笑,想起那一刻的心动。
写作可以对记忆进行保鲜,存留爱的模样,建一座记忆的博物馆。
三,写作是对社交账户的存款,帮助你结交朋友
有一次,我在饭局上认识了一个很可爱的朋友,后来互加了微信。对方直接发了一篇文章给我,文章的标题就叫做“自我介绍”,在自我介绍中他很清晰地写到他是谁,在做什么事,已婚(这也会避免很多麻烦)。这篇图文并茂的自我介绍,让我一下可以感受对方的个性,建立基本的信任,也让我印象深刻,随后想到同一领域的事务,我会想到他!
把“自己”写下来,是一个快速建立信任和表达自己的方式。人是社会动物,社交是一种需求。不论你是否有所发现,社交就像是一个情感账户,彼此的交流都在这个账户里存贮或是支取。而社交里面最宝贵的货币就是信任,如果有一个方法可以浓缩时间,或者减少时间成本来认识彼此建立信任,那么写作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当然这个前提是你的写作是真实而真诚的。
古往今来的经典作品也说明这点。孙子所写兵法里的中国智慧,因曹雪芹而产生的红学,因琼瑶掀起的爱情热论,到今天依然许多人在讨论。杰克·罗琳、托尔金、CS.路易斯,这些我所爱的作者,我们并不相识,甚至没有机会相见,但为什么他们会对我产生影响,并且让我这么的渴望,可以向他们去学习,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表达来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价值观,甚至是他们的为人。以至于当金庸的离开时,几乎全民哀悼,是因为我们都参与了他在文字里筑起的那个侠客梦。
所以写作是建立一个窗口,让人们可以看见你,与你交流,甚至成为朋友。
可以写作,对我来说是幸福的,它意味着我会不停地吸收成长,看见更广阔的世界;也帮助我记得爱的样子,建一座记忆的博物馆;说不定就找到了一群和你一起做梦的人!何乐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