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睿哲 传媒学院 2018级
潮声文学社
“快吃,再多吃点!吃不完浪费了多可惜啊!”
对于这句话,你一定不陌生。老一辈的人总劝他们的后代多吃点,浪费了可惜。可是如果让我在饭店宁可撑得自己难受也要吃完所有的东西,我是坚决不干的。这不是因为我挥霍无度、浪费粮食,而是因为在我看来:
吃不完,很可惜。但为了吃完,拼着吃到撑,更可惜!
因为时代变了啊。
“别剩下”的观念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当时的他们,因为贫穷等原因,常常吃不饱饭,饱受饥饿之苦。于是,在痛苦经历的反复冲刷下,产生出这样一种观念:
“吃的那么少,有的吃就不错了!管它好不好吃,都吃了就行!”
然而,现在的我们,还需要警惕食物告竭的风险和长期食不果腹的生活吗?现在的生活追求是“不仅吃饱,还要吃好”,吃饱是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更看重味觉体验、营养均衡、搭配合理等等问题。
这个时候,吃饭对我们来说,不再是战兢兢地谋求生存了,而是追求一种精神享受,一种“舒适感”。
而这种对于吃的“舒适感”,来自于“服务”。服务是什么?不仅仅是你进了餐馆,服务员给你提供的点菜、上菜等硬性服务,或者厨子精心准备的、侍弄你味蕾的味觉服务,还有由“餐厅”这个场所本身自带的一种,以提供“吃的满足感”为目的的精神服务。
不同于其他的硬性服务,这种服务有两个特点:
第一, 这是一种潜在的、抽象的,不能用肉眼察觉的隐性服务。而是否享用这种服务,你不能用吆喝服务员那样的方式去选择,而是全凭自己的行为。如果你非要撑到难受,让自己吃得“不舒服”,就等于是主动放弃了这个服务。
第二, 该服务的生效时间不是饭前、饭中,也算不上是饭后,它只在你觉得“恰好吃饱”的那一瞬间开始生效。
简单来说,你进餐馆吃饭,目的不仅仅是吃饱而已,而是去享受服务。这种服务既包括餐品味道、服务员的服务,也包含精神服务,而这些服务的总和加起来,都是在为了让你“吃得舒服”。
我们在饭店点了菜,吃到刚好吃饱。这个过程,就是全部服务都用到了的,一次物尽所值的用餐。而倘若这个时候你觉得虽然吃饱了,却没吃完,很浪费,于是硬撑着吃掉了剩下的部分,那么你就浪费了餐馆为你提供的“吃得舒服”服务。在我看来,浪费了这一项服务,比浪费粮食更加不值。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觉得“恰好吃饱”并不会让你感到很舒服,只有“吃撑”所带来的满足感能让你真正觉得“舒服”,那即便你吃到撑,精神服务也依然没有浪费。这也算是这种隐性服务的神奇之处。
总之,由于现在我们的时代更追求“舒适感”、“满足感”而不是“生存”,所以我们的观念也该发生相应的变化了——“恰好吃饱”比“都吃完”更舒适、更满足!
当然了,浪费终究不能说是一种好习惯,但“不浪费”与我们上面的逻辑并不冲突。倘若你既恰好吃饱,又恰好吃完,你将在这次用餐中,获得比“恰好吃饱但没吃完”更大的舒适感。既没有浪费,又吃得正好,不是最好的情况吗?所以,无论是在外点菜,还是在家做菜,都“量力而行”,才是最好的“吃法”。
用“舒适感”这把尺子来衡量服务与享受,或许能免去些许苦恼,离幸福更近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