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一个人在安静的地方读书。但是我的工作很忙,很累,还需要集中注意力,并没有大块时间供我读书,看书的时间都是挤出的时间,可以是早晨,晚上,午睡前,晚饭后,甚至于公交车上,厕所里。
我心情平静的时候喜欢读四书五经,史记,吕氏春秋,资治通鉴等大头著作。偶尔还喜欢看看易经中的64卦。
心情不好时喜欢读宋词喜欢看书信,看那些伤感的文字。
身心放松时喜欢看那些严肃题材的小说,比如三言两拍红楼梦阅微草堂笔记。
身体特别累的时候就爱看张爱玲,亦舒,三毛的爱情小说。
身边有书的时候往往是翻纸质书籍。在公交车上就喜欢在手机上看。
我最喜欢用的阅读软件有三个,第一是网易蜗牛,那里面的书非常的好,也是值得看的,第二是快读小说,这本小说相对来说搜集面广,网络小说充斥期间当然也不乏珍品。第三是微信公众号,我喜欢十点读书,法影斑斓,思想聚焦,张德芬空间这四个公众号,是他们的铁杆粉丝。
我看书很快。当然,读易经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抠,读小说就可以一目十行。
那些红楼梦,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是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看,有时还要翻字典,有时需要背诵的,这些经典就像是一颗颗珍珠,等着你来收集进脑子里,没有人可以抢走。看垃圾小说时基本上是前面看三张,然后在目录上拣感兴趣的情节瞟一眼,如果看见雷同,瞬间弃书。
为什么喜欢读书?很多作家都能给出理由,扪心自问,我喜欢读书,纯粹就是为了躲避外来的喧嚣。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场。是的,对我来说,阅读确实是一个避难所,可以让你不再悲伤,不再心急,也不再自怨自艾。让你觉得你还活着,不是为任何人而活,你就是你自己。就好像只有在读书的时候可以不管不顾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书里。去看芸芸众生,看人生百态,去看那些人是怎么活,为什么选择那样的生活?最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我也喜欢写作,我每年大概能写30万字。我写作引用经典语句的时候少,除非那个语句已经在我心里发酵,那种不写出来都感觉没有写的地步,才会引用几句。歌德说:“即使没有技巧,单凭悟性和正确的简介,也可以侃侃而谈;只要你真心诚意想说点什么,又何必寻章摘句?”所以我只要能写出来就一定是真情实感的。
父亲曾经告诉我,无论写什么一定要贴近生活,一定要让人觉得看了你的东西没有浪费时间,没有白看,哪怕你的文采不够,哪怕你的语句不通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家看了你的文章,觉得你写的是有意义的,是还可以再看一遍的。我一直谨遵父亲教诲。
我觉得去认真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才是最有意义的。我写作时很踏实,会踏下心来慢慢的从心里刨出那些文字,经过修改,我很满足。
不知不觉我已经35岁了,可以说是人到中年。人到中年最大的悲哀就是你不得不让自己变得更加圆润一些。哪怕不会巧舌如簧,也要保持微笑。不可以任性,不可以得过且过,不可以轰然倒下,要坚强,要坚持,要学会思考,要考虑人心。
庆幸的是我身边还有几位好友可以聆听我的心声,也有一位好老公遮风挡雨。还有这么一个阅读空间,这么一个写作空间能留一个小小的角落让我独自去释放那些压力,那些悲伤,那些哭泣,那些欣喜甚至于那些气愤,喜怒哀惧,全都包容。
我觉得能生活在这个时代,有这么多阅读的资料,可以随时随地的读书,可以及时躲进堡垒,远离喧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
同时我也觉得能够生活在这个时代,有写作的平台以及写作的心情,能够写我喜欢写的东西,能够和朋友们一起交流成长,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简友们,认识你们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