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院出来,我问杨同学这部片子如何,他说感觉拍成了个前任4。我笑着说:其实所有关于前任的电影,讲的都是现任。
可惜的是,很多人去看电影,掉在“前任已逝、旧情难再”的情绪里出不来,网上评论区那么多无病呻吟的追忆,让人扼腕——哀其太作、怒其不争啊。
静言思之,其实所有的分手无外乎两种情况,他配不上你,或你配不上她。或者换一种表达,他给不了你所想要的,或你给不了她所期待的。所以分手的时候不必太过矫情,大哭一场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再好的爱都有世俗的成分,既然选择了就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不是一边功利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或既得利益,一边伤春悲秋地躲在前任的回忆里假装自己纯情又善良。
所以当方小晓拒绝了有房有车有前途的林见清时,我又想骂她又心疼她。骂她,是因为一个总是对能给自己希望的男人就贱兮兮地笑脸相迎的女人,一个总是乞求通过性、爱和婚姻改变自己命运的女人,就该自贱到底,那么当林见清终于以什么都有的姿态站在你面前时,你就该继续笑脸相迎啊。我又怜她,是因为在真正爱的男人面前,她心底的尊严告诉她再贱也要有个底线——既然在一个男人落魄时转身离开,就不要在他功成名就后投怀送抱。毕竟连这点尊严都没有了,在一起又有什么意义,日后稍有摩擦争吵,旧账一翻彼此都会无地自容。
可剧情的狗血在于,二人多年后重逢差点旧情复燃,还说什么“后来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这种梗到要吐了的话。我不想作道德评价,我们来谈一谈逻辑。
林见清为什么能成功,恰恰是方小晓的离开,让他真正静下心来思考生活完成理想。是因为前任的绝望,才使得现任得以乘凉。假如一直在一起,难道准备一个继续卖黄碟,一个继续做白日梦吗?
如果离开是一种成全,为什么不能尊重失去本身?为什么一定要在《后来》这首歌里假装你还是“栀子花白花瓣”“穿着蓝色百褶裙”的纯情少女,想着那个没能给你或你不要他给你以后的“那个男孩”?为什么不能轻轻道一声,亲爱的路人,“没有你们爱过,没有我”。所有的前任,都是为了让你更好地珍惜身边人。你自己最终选择的那个人。
曾经的我配不上你,或你没能给我想要的生活。如今天各一方不必见面,只希望我们都能通过努力过上自己配得上的生活,找到自己配得上的人。只有当我们强大到一定的程度,才敢说:所谓辜负,都是浪漫的蹉跎而已。
ps:最后整体谈谈这部影片,营销很成功,有些细节处理上会触人心灵(林爸生前的信、2008新年伊始两人的拥抱与激吻、航拍的北京出租屋、粘豆包、绿皮火车等),但剧本写得很失败,不过是一部过分煽情却隔靴搔痒的文艺片罢了。国产的文艺片已经走到死胡同了,一句话概括即是:两个弱者之间狗血的悲欢离合。
譬如,一个很胖的女孩会说:我总觉得如果我减肥成功后遇到的爱,都不是真爱。一个很穷的男生会说:我总觉得如果我腰缠万贯后遇到的爱,都不是真爱。其实这些都是弱者的开脱之词,为什么不可以说,我有钱有貌有身材,我可以通过自律和努力让自己更加优秀,我相信那些爱我的人,会通过我的外在和成就爱上我的灵魂,生死相依。
而我们的文艺片,总有抽烟喝酒打牌无助迷乱狂放和夜色下的迷茫,好像生活中真正需要的踏实努力,都是做做样子的最不重要的情节。文艺是通往艺术的入口之一,有些人进去后出来了看到生活本身,明白真正的艺术是感受并描述生活的残酷与悖论和世人的执着与真情。可有些人还在里面兜兜转转私以为自己很美很酷。这种影片,从这个角度讲是在害我们的孩子,而它最不能被饶恕的一个错误就是输出畸形的三观——
一个女孩没读过大学一点不可耻,学历低的赵丽颖照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可是影片的女主总是希望通过一个有房有钱有户口的北京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何其浅薄。现在都什么社会了,强强联合,优秀的人总是希望遇到更优秀的人,一是求理念的一致性,二是求资源的整合性,三是求未来的无限性。
而方小晓,你一无所有,还受不了博士妈妈的气,活该你离开。关键男主还死心塌地地爱着这样的女主,可能吗?年轻和美貌只能成为一个女人短期受宠的砝码,随着这个男人的成长他会更加清楚自己要的是怎样的妻子,软弱貌美的女人或许可以得到男人的垂怜,却永远得不到一辈子相濡以沫的底气。
人,尤其是女人,永远不要把自己活成别人的负累,最后还埋怨别人为什么不复从前。你总把自己放在弱势的思维里自我伤情,就不要怪别人颐指气使而不会对你举案齐眉。
最后想说,如果一部烂电影让你从反面思考,如果一个错的人能让你反省从前,那么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丽的错误。世界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在于你自己的那双眼、那颗心。
珍重,亲爱的路人,亲爱的自己。
冉 作于2018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