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恨的古义为遗憾。王安忆这本小说的内容自然也逃不过这个词。
王琦瑶的一生哀婉动人,历经周折,充满遗憾;
蒋丽丽对程先生的爱而不得是一种遗憾;
程先生对王琦瑶的付出和等待却无果是一种遗憾;
阿二没有在上海再见到王琦瑶是一种遗憾;
康明逊没能和女儿相认是一种遗憾;
薇薇自身作为筹码的婚姻却浑然不自知是遗憾;
杀了人的长脚和正要与长脚谈婚论嫁的张永红更是遗憾;
王安忆用沾满遗憾的笔墨,围绕着主角王琦瑶,将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变迁,从衣着到思想、文化、风气等形形色色的年代标志,诉诸在一个个小小的人物身上,时代的洪流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留下了痕迹,看似命运安排的背后,却阐述了不变的道理——很多无声无影的细节和决定,不知不觉,便决定了人一生的命运。
从年少的王琦瑶决定去去片场试镜的那一刻起,她的人生因此而改变。程先生透过照相机的镜头凝望王琦瑶,蒋丽丽初见程先生,就注定了三人今后无尽的纠葛。蒋丽丽临死前,已经是三个孩子母亲的她却依然无法放下这段陈年往事,书中王琦瑶拿起蒋丽丽写的诗这样写道:”她看出那诗句底下,行行都写着一个名字,就是程先生的名字,不论是好句子,还是坏句子。”
可惜,性格上的倔强却容不得想要见她一面的程先生。
而程先生又何尝不是?为了王琦瑶,兜兜转转大半辈子,一直在等待,始终无法忘怀,陪伴着她生下不属于自己的孩子,悉心照顾,可最终换来的是王琦瑶对他的感激,并不是他望穿秋水想要的爱慕。
当王琦瑶像是对自己大半辈子命运的妥协,报恩似的要委身于他时,他却觉得那一刻咫尺天涯,毅然选择了离开,不愿玷污自己对她那份纯洁的守望。
而王琦瑶,一开始选择了一条容易的路,看似五光十色,眩人眼目,到头来,却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但走错了,却再难回头了。
一开始的李主任,后来的康明逊也好,最后的“老克腊”也罢,寻寻觅觅中,一直到死,也始终得不到那份妥帖的爱情。有时候我不禁想,为什么她可以爱上李主任,爱上康明逊,甚至爱上小她二十岁的“老克腊”,为什么,就不能爱上文质彬彬、一心向她的程先生呢?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或许是王安忆眼中不可思议的爱情吧。
三个人都周旋于“爱而不得”的遗憾中,被时代的洪流推着前进,悲喜交织地度过一生。
王安忆的文笔让人叹服,时代特色的笔下,有着对命运和生活的无限哲思,尤其是结尾的设置,出人意料。
上网查了一下,关于这部小说,有较多相关的影视作品,个人认为,2006年由谢君豪,张可颐,黄奕,吴兴国,陈莉娜主演的电视剧更接近原著,想看的宝宝们可以找来一看。
摘抄分享
1.等待也是无名无由的等待,到头总是空的样子,到头总是空却也是无怨又无哀。
2.上海的天空都叫霓虹灯给映红了,自家屋里终是一盏孤灯,一架滴滴答答的钟,数着年华似的。年华是好年华,却是经不得数的。
3.他明白再怎么的不可一世,人都是握在一个巨手中,随时可成齑粉,这只手就叫命运。
4.那时候的她们就像是白绢似的,后来就渐渐写上了字,字又连成了句,成了历史。
5.这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良辰美景,是人生中的大善之景。
6.往事像化冻了的春水,漫过了河堤,说不想它,它还是来了,可毕竟大河东去,再不复返。
7.那大世界如许多的惊变,都是被这小世界的不变衬托起的。
8.那其实只是一秒钟的时间,却有十几年的光阴从关山飞渡,身心都是飘的,光和声则是倏忽而去。
9.风景总归是风景,是窗户外面的东西,要紧的是窗户里头的,这才是过日子的根本。
10.不过那是将一百年作一年,一年作一天那么去看事物的,倘若只是将人的一生填进去,却是不够塞历史的牙缝。倘若要哀悼,则可哀悼一生。但那哀悼纵然有一百年,第一百零一个年头,也就烟消云散。在这城市里生活,眼光不需太远,却也不需太近,够看个一百零一年的就足矣。然后就在那砖木的格子里过自己的日子,好一点坏一点都无妨。虽说有些苟且,却也是无奈中的有奈,要不,这一生怎么去过?怎么攫取快乐?你知道,在那密密匝匝的格子里,藏着的都是最达观的信念。即使那格子空了,信念还留着。窗台上,地板上,墙上,壁上,那楼梯转弯处用滑粉写着的孩子的手笔: “打倒王小狗”,就是这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