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子镇仁里村有座大寨山。山上层层叠叠都是水平梯田,明石砌边,不用胶泥,自然错落于山腰之上,远观如一幅意境悠远的版画。逢夏日夕阳西下之际,群山如黛,暮霭将起,飞鸟投林,漫山遍野的庄稼随风拂涌,层层梯田也像有生命活力一样在缓缓律动;秋末冬初的时候,黄叶落尽,粮食归仓,荒山上就只剩下梯田了,一层层、一片片,静默地蹲守在那里,等待着明年的春天。
这山原来叫王田山,真就是学大寨的时候建的梯田、改的名,有一段时间连村名都叫大寨山了。当年学大寨的场景确实是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全村老少齐上阵,连上学的孩子每天放了学也得扛上锹镐去干活。五六年的功夫修了整座山的梯田,现在仅存下这六、七百亩。水土涵养得好,粮食产量确实高,据说直到现在都是全省治理水土流失的坡式梯田样板。
有时候我想,这种人定胜天的感觉真好,虽然方法笨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