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三个同学获得了一份独一无二的奖励,分别是李酷,凡杨,嘉萱。
这份奖励就是一块来自外国的巧克力。
先来说说为什么要给他们仨发奖励吧。
数学课上,进入巩固练习环节,有一道思维难度系数较大的题目,是关于生活运用的。我用限时法让学生做。
学生们盯着题目看得很认真,教室里非常安静。大家都在进行一场智力活动。
他们积极思考的样子特别可爱,有的眼睛滴溜溜转,有的抓耳挠腮,有的咬着笔头,有的在草稿纸上画来画去,还有的皱着眉头……
我在教室里一边巡视,一边鼓励他们:同学们,这道题有些难度,如果你们不需要老师讲解能通过思考解答出来,那真是“数学之王”。
我深知教师的语言有种神奇的力量。你说出来是激励的话,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相反,则没有兴趣。
信心越足,智力活动越丰富。
三分钟不到,真的有三个学生解答出来了,而且答题步骤非常清楚。
出乎意料,让我惊喜。
我除了用更加美好的语言赞美他们之外,还当场承诺要奖励给他们一份独特的奖品。
三个学生听着我的夸奖,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班上其他同学都向他们投来敬佩的眼神。
我请凡杨上台来讲解题思路。她大方又自信地走上讲台,大声地讲起来。她边讲边板书算式,俨然就是一个标准的老师。
讲完后,同学们竟然自发地为她鼓掌。我把两个大拇指竖起来,既是对凡杨精彩的讲解点赞,又是为同学们认真聆听,懂得为他人鼓掌点赞。
再来说说为什么是奖励来自外国的巧克力吧!
低年级学生非常重视老师给予的奖励。
设置小奖品算是对学生的一种认可和评价方式之一。
我的办公桌里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小奖品,有学习用品,有时尚小零食,有小玩具……
学生对这些小奖品非常上瘾。
在学生看来,能够获得老师的小奖品,是“我能行”的体现。
“上瘾”是有上进心的表现。一旦一个人对什么都无所谓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我非常珍视孩子们这种“上瘾”行为,与他们进行开放式互动,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这块巧克力是朋友一月份在俄罗斯旅游时带回来送给我的。我想着农村孩子可能难以品尝,就留着打算给他们吃。
前几周兑奖品,我都没有拿出来,因为这是一块特殊的巧克力,应该让不一般的人享用。
今天,时机到了。我毫不犹豫拿出来奖励给这三个孩子。
当我说出巧克力的来历后,孩子们眼睛瞪的大大的,直直地看着这块神秘的巧克力。
这是一块有水豆腐那么大的一块巧克,“哇!全是英文!”眼尖的学生发现了不禁叫出来。
这一声尖叫更凸现了巧克力的不平凡。
我打开包装,掰开给他们仨每人一小块。
三个孩子上台领取这份用智慧换来的奖品,无比兴奋和自豪。
他们仨吃得有滋有味,砸吧砸吧,我采访他们:味道如何?
他们边吃边说:苦中带甜。
这个回答太绝妙了。
教育的机会来了,我临场发挥:“同学们,学习的滋味就像巧克力,苦中带甜。学习是要付出,会有些辛苦,但是学到知识,进步了成长了,心理觉得甜甜的,你们喜欢这样的味道吗?”
孩子们一起高声回答:喜欢!
一块特殊的巧克力,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只要课堂上充满着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有了一种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那么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