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改变

改变很难,我们看到许多人挣扎着戒烟、减肥。改变又似乎不难,因为我们确实看到有人就自然而然的改变了自己。改变这件事本身遵循一套模式吗?奇普·希思和单·希思两兄弟合著的《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就专门讨论了“改变”是怎么发生的。

书中写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头情感面的大象,一个理智面的骑象人。除了双管齐下,还需要帮助两者营造好环境面的路径,使之顺利抵达重点。”

大象与骑象人这两个意象出自乔纳森·海特的《象与骑象人》,我们都有过这种经历,就是明明你知道应该要怎么做,但就是难以行动。我们感觉到大脑里有两种声音,所有人都一样,大脑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本就如此。负责理性思考的是理智脑,负责情感和感受的是情绪脑,它们都控制着我们的行为,不过它们力量悬殊,理智常常在情感前面败下阵来,就像大象和骑象人一样,骑象人决定方向,大象提供动力,如果骑象人不能打动大象,那么最后会去哪儿则任由大象决定。

为了让我们获得想要的改变,我们需要让骑象人指明方向,需要获得大象的支持,另外还有一个要素至关重要,那就是情景的力量。我们的行为并不完全由自己做主,大脑会对环境做出相应的反应,环境能塑造我们的行为。一个很出人意料的例子是,我们吃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多大的碗,因此想要控制饮食,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更小的碗盛饭。

为了“改变”成功,我们需要完成改变的三部曲:

1、指挥骑象人

    找到亮点:找出成功案例,复制推广亮点。你想要做到的事,有人做到了吗?如果有,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们能从中学习到经验吗?

    制定关键举措:无须高瞻远瞩,着眼于关键步骤。你决定采取哪些行动,要具体,要有效,避免模糊不清,避免界限模糊,避免大而不当。如果骑象人不能明确告诉大象该做什么,大象就难以行动。

    指明目标:预先指明方向和原因大有助益。指挥你的骑象人想清楚改变的终点目标,提出一个真正打动大象的愿景,这会有助于我们做出决策,判断我们是否在往目标前进。

2、激励大象

    找到感觉:仅停留在知道层面未必能改变,必须形成感觉。通过数据、图表和分析只能打动骑象人,想要打动大象,就需要更直观的展示方式。越是震撼你的感觉,越是能触动心中的大象。

    缩小改变幅度:分解改变步骤,消除大象的恐惧。大象喜欢做简单的事,你应该将复杂的事情变简单。如果骑象人不愿意循序渐进,而是强行让大象去做复杂的事,行动就会失败,因为大象不会听你的话。

    影响他人:建立新认同感,灌输成长心态。不论是影响他人还是自己,身份认同都是大象非常重视的内容,你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更倾向于做出符合身份的事。而成长心态可以帮助大象面对改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失败,不会因为前期的失败而气馁放弃,因为成长心态告诉大象,我们从每次失败中获得的经验将会引导我们走向最终的成功。

3、营造路径

    调整环境:情景影响行为,设法改变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虽然老套,但是我们真的理解孟母的智慧吗?我们真的比古人更聪明吗?改变环境,就能改变行为。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烟,那么戒烟就会非常简单。我们虽然无法让世界上所有的烟消失,但是如果能使自己周围看不到烟,远离抽烟环境将大大增加戒烟的概率。

    培养习惯:形成习惯则不费力,设法鼓励培养习惯。我们可以说当你养成了好习惯,那么改变终将发生。有的人之所以看起来毫不费力的改变,就是因为习惯的力量,习惯行为不会耗费我们的意志力,不会让骑象人筋疲力尽,不会感觉到累。借助行动触发扳机让习惯轻松养成。当扳机一触发,预设的子弹就会发射。我们的大脑也支持这种设置,触发条件和行动越是明确和精准,这个机制就越有效。比如:8:30一旦开始学习,就把手机放在桌子里看不到的位置。条件和行动都明确,大象执行起来就非常容易。

    召集同伴:行为有传染力,设法号召众人。所谓环境,不仅仅指物理环境,还有社会环境,当其他人都在做一件事时,我们也更倾向于跟随大家的行动,这是一种天性,无关善恶。所以,邀请一个或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完成一次改变,将在各方面减少改变的阻力。

虽然改变有其模式,但并不是说按照规律去做就一定会成功,但这能大大增加我们改变的概率,并且我们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为下一次改变计划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当我们真正知晓我们如何改变时,我们就拥有了掌控自己的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