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必读的九步法一篇2012年的旧文,不过放到2015年也还适用。折腾了这儿多年,产品汪冒出不少,人人都觉得自己能改变世界,但让他写一篇这样的总结,还不当场菊花一紧。
文章描述的是舒讯作为百度贴吧的产品经理,十几年经验总结出来的「产品设计九步法」,满满的干货。广大PM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不妨拿这些问题问一下自己,或许能少走一点弯路。
九步法,在我看来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品定位,考虑有什么用,别人凭什么用。
第一步:产品满足用户的哪一个核心需求?这不是大家每天念叨的一句正确的废话吗?舒的观点是「用户」是一个虚拟群体,实际上很难找到一个具体的人代表用户,这个群体的共性能用简单的几个user case概括吗?更悲催的是「用户」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有把东西(产品)摆在用户面前,他们才会说:对对,这就是我想要的。因此,真正的用户需求,都是被天才捕捉和创造出来的。最好的例子就是福特,在汽车没出来之前,人们想要是就是一批更快的马。
那没有天赋的我们,岂不没戏了?没关系,舒提了对于参悟「用户需求」最实际的做法:疯狂的热爱你的产品,并尝试去解决你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痛点。这个可能主要放在新产品上,对于已经高度耦合的一些产品,或许就是疯狂使用产品中的各种场景和细节。
我们还要注意一个核心需求的「一个」。产品解决是核心需求,或者说一级需求,不要贪多。在这个一级需求下,又可以分好多二级需求,接着再分很多三级四级的一般需求。这个三级四级的一般需求是服务上述的二级需求,二级需求则服务于一级核心需求,像金字塔一样,围绕着那个「一」展开。第一步看似简单,在我看来却要花费漫长的时间,因为它不是靠灵感就能创造,而是长久的积累,这点文章末尾会提。
第二步:与同类产品相比你的独特性是什么?老生常谈的市场竞品差异化。我个人觉得理想的状态是用户在使用你的产品所在的领域,一眼就认出:恩,这是那啥啥啥。去年微视频火爆的时候,开始大家做的产品都一样,感觉不出区别,直到美拍出世,众人哗然。大家一看到一个精致的MV视频,心里就念叨:好看,恩,美拍做的,牛逼。
第二阶段:产品分析,如何更好的用。第一阶段确定了产品方向,接着就要搭建产品的框架和定制产品流程,大致分为三块。
首先,分解用户(第三步)。根据产品的核心价值,将用户分解成不同角色。最简单的一个UGC产品就是看的用户,写的用户。在此基础上,第四步,PM要cosplay其中的某类用户。不断的问自己:一、该角色为什么会使用这个产品?产品解决的需求和特色问题;二、该角色怎样知晓和到达这个产品?产品运营推广问题。个人觉得舒在这里提的两个问题还不够全,比如该角色在使用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什么样的场景下会用到什么功能?都需要去思考,而且一定要从某类角色出发去重度使用的产品(我怀疑好的PM是不是都有人格分裂症)。
其次,就是第五六七步:确定产品如何满足不同角色的成就感,寻找满足过程中的关键点,提升关键点的转化率。简单来说,就是不断摸索怎么让用户用的爽。PM需要将每类角色从「获知产品,使用产品,需求得到满足,离开,回来」的整个过程进行分解(参考设计心理学),描绘出关键步骤和关键页面。好比产品从启动界面开始,就在引导用户如何使用,接着引出核心关键点,用户不断的追求它,获得荣誉感(或者叫达到目的)。不过个人感觉这里有点偏web端,关键点转化率主要说的都是不同页面跳转率。
最后,第八步,完成产品闭环,让产品能够自我生长。这一点我很认同,一个产品在设计之初,就需要考虑内容(运营)框架,甚至以此为大头去设计。通过内容形成闭环,比如淘宝的评价体系,从而让产品不断循环,吸引用户,累计大数据,沉淀内容,从而让用户离不开产品。
第三阶段:也就是第九步,大干快上,迅速迭代,快速试错。舒提到这里有一个误区,那些无关要紧的APP升级,频繁的提示用户安装新版本,绝不是迅速迭代。迅速迭代只是手段,目的是更好的满足用户体验,升级后需要给用户一个超出预期的体验,用户才会为此买单。理想的状态就是每次快速迭代都是满足某类用户的某个需求,用户乐于升级,从而产品完成了不断的试错,不断完善的快速过程。
三个阶段的方法,是好的,但理论关键需要和实践结合。大多数人看完「九步法」后,心潮澎湃,都觉得自己掌握天下之大道,接着睡一觉,忘光光,有屁用?只有把这些方法变成自己的产品直觉,化九步为一步,每一次对于产品的思考都能从用户角度融会贯通这九步,才算大成。然而融合这九步法的「直觉」,好比独孤九剑,又需要一个人吃多少苦,犯多少错,走多少弯路,反省多少次才能练成这绝世的神功,从而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