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尜(ga)尜(ga)天

重点1:润肺养阴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因此“养阴”是秋季的主旋律。需“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在中医理论中,五季(春、夏、长夏、秋、冬)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秋应于肺。秋季燥气当令,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

秋季养肺格外重要,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原因。


因为中医理论里,五脏(肝、心、脾、肺、肾),还对应五种情志(怒、喜、思、悲、恐),肺刚好主悲(忧),悲忧易伤肺,反之肺气虚也易产生悲忧情绪。

秋季天气渐凉,刚从暑热的过激情绪中调整过来,容易因身体能量消耗过多,而出现疲软、困乏等状况,情绪也更易低沉消极,出现“情绪疲软”现象。(难怪古人多作悲秋之文)

“悲秋”“情绪疲软”易伤肺,反之肺气虚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总之养阴润肺就对了。饮食可适当调整,多吃银耳、梨、芝麻、藕、蜂蜜等。

重点2:祛湿健脾


祛湿良方?

虽已立秋,但此时仍属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中伏天,南方此时雨水较多,暑热夹湿下,若日常生活不加留意,湿气、暑气难消,就容易造成脾胃受困,使人体出现精神萎靡、缺乏食欲、胸闷腹胀等诸多不适。

同时,从中医理论来说,立秋前后,仍属于“长夏”范围。中医认为五行中,长夏属土,人体五脏中的脾也属土,正好相互对应。而长夏之际的气候又偏湿,湿与人体脾脏关系最大,因此,长夏是健脾、养脾的好时机。

如何祛湿健脾?此时若你在广东,你的老广朋友一定会推荐你这道汤:五指毛桃补气祛湿汤。超正气的一道汤,有需要的同学可以百度这道汤的做法,另外艾灸也有祛湿的效果。


图片发自简书App

左为五指毛桃(根部可入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如果需要原文档(因文体限制,部分表格无法呈现)请联系QQ1769090563 本文由中医仲景协会整理收集 《内经选...
    陶墨阅读 34,826评论 0 33
  • 1、立春(公历 2 月 3~5 日) 【养生原理】 每年的2月3日或4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司徒七阅读 5,856评论 0 12
  • 悲不见喜极逢爽人, 失不得乐时深闺语。 涛天涯情茧伤心丝, 难自顾梧桐深雨巷。 踏长歌夜归黄尘路, 石无情苦寄相思...
    任云清阅读 487评论 2 4
  • 亲爱的小妞,你已经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了八个月的时光,日夜颠倒的生活,晚上眼睛开始打架,才依依不舍的从电脑里挣脱出来,...
    色妖妖阅读 27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