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自在独行》放在柜子里很久了。记得刚拿这本书,我图新鲜寥寥翻过几次,但都因嫌它字多图少,漫无边际而打不起兴趣。这也难怪,现在人心浮躁,日趋功利,又有谁还愿意不刷抖音、不看微博,坐而读书呢?你别嘴硬嘟囔,问问自己,书和手机都掉河里你救哪个。
今早开始,我内心烦闷,刚才又一人独坐,寻便四周无人诉说。随意抬眼看见柜子中的《自在独行》,其封面一行小字“写给每个孤独的行路人”,颇符合我当前的心情和情境。读一本好书,就像跟高尚的人对话。那么,我就很荣幸的跟贾老聊聊吧。
打开目录,书里包含的文章较多,看得出是贾老对于情感、爱好、社会、人生等看法和感悟。散文都是泛生活领域的内容,既有俗世的平凡智慧,又有闲事的喋喋不休。《自在独行》的第一篇是纺车声声,我断断续续看过两遍。其实不是因为这篇写的比其他的文章好,而是因为它是第一篇,就像英语四级考生的单词本,A打头的那页永远比别的旧一样。于是,我打算不再温故知新,直接跳过第一篇,看看后面的博大精深。
贾平凹的《说死》,这个题目吸引了我。因为世上除了生死,哪个不是闲事。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接倒出客观规律——人都要死。接着以作者身边朋友写遗书的例子,引出贾平凹的老乡秦始皇。以此告诉大家,人死有轻于红毛和重于泰山。第二段说人是怕死的。第四段讲人为什么不肯死。随后是说人性是怎么对待死,又是如何评价死。
文章通篇看下来,就似一位长者,在夏日昏暗的路灯下,左手茶,右手扇,中间西瓜片,跟你娓娓道来,讲述自己这一路打怪升级,满腹阅历,终究看清了人生终点是黑是白,面对尽头如何看待。
1.生死常态,皆因纷扰。
世间万物其实都有生死,微观粒子有,树木有,人有。生是开始,死是一种形式的结束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这些都是冷冰冰的自然规律,虽然它没有温度。我到目前经历过亲人的离开,家属哭的死去活来。医生却冷静异常。这里不是说医生没有“感情”,而是在医学领域里来说,这就是个体的一种状态。从物理学领域来说,能量守恒,人死去了,依然存在,而且无处不在。人之所以重生死,是因为离别。死亡是一次不再相见的离别,也是想见而不能见的怀念。所以人生在世,多去爱你爱的人和事。
2.人怕死亡,皆因未知。
死亡可怕吗?有人不怕吗?走夜路你怕吗?那是因为你的前路未知,死亡的那一刹那到底多痛,看不见你的家人你到底多想,那一头又是什么样?这一些都是无法预料、无法捉摸,更没有人告诉你答案。既然未知,又必须到来,那有何纠结,就要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天。
3.轻生自杀,皆因怯懦。
文章中说道,海明威有个小说,写的是一个人看见妻子在生产,他承受不了人生人的场面,就割破动脉血管而死了。海明威讲的是生比死可怕。水磨坊的老汉说过一个故事,一个人夜里独自在家,有鬼来骚扰,这人不理,鬼很生气,闹得更厉害,以死来威胁,这人说了一句:“我对活着都不怕,我怕死?!”这人说得真好,人在世上,是最艰难的事,要吃喝拉撒,要七情六欲,要伤病灾痛,要悲欢离合,活人真不容易的。那些自杀的人,自己能对自己下手,似乎很勇敢,其实是一种自私,逃避和怯弱。
生活至今,我也能 感到人生特别不易,生死也是沉重的话题。谢谢贾平凹用一个长者的口吻,朴实无华的告诉了我们该如何去看待——人世之事本就该宽释,平平常常,自自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