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与“《荀子·礼论》节选”语段对比阅读训练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②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穷:困境。②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点的词语。
(1)选贤与(________)能 (2)谋闭而不兴(________)
(3)故(________)制礼义以分之 (4)以(________)养人之欲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长①壮有所用,幼有所长/②两者相持而长
B.养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以养人之欲
C.分①男有分,女有归/②故制礼义以分之
D.是①是谓大同/②是礼之所以起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4.[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
5.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答案】
1.(1)通“举”,推举 (2)兴起 (3)所以 (4)来
2.D(A.成长\增长;B.供养\调养;C.职分,职守\区分;D.这\这;)
3.(1)财物,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2)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4.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5.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女有归________②鳏、寡、孤、独、废疾者________③故制礼义以分之________④以养人之欲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__。
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答案】
1.女子出嫁 幼而无父 所以 来
2.①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②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4.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选贤与能_______(2)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3)给人之求_______(4)两者相持而长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为公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B.货恶其弃于地也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C.欲而不得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D.故制礼义以分之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4.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_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举”,推举 兴起 供给,给予 制约
2.C(A.判断动词,是/介词,向、给;B.代词,它,指代前面的货/副词,大概;C.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转折,却;D.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
3.①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②先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区分人们。
4.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礼产生的主要原因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同“举”,推举)B.女有归(回家)C.是故谋闭而不兴(兴起) D.先王恶其乱也(厌恶)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谋闭而不兴 B.盗窃乱贼而不作 C.人生而有欲 D.求而无度量分界
3.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
A.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
B.乙文则主要阐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C.乙文中体现先王“制礼义”的目的句子是“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D.甲乙两文表现人们都有共同的坚定信仰和高尚的道德观念。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是礼之所以起也。
5.用自己的话说说甲文中的“大同”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
【答案】
1.B(B.有误,本句的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故选B。)
2.D(ABC三项相同,都是连词,表顺接,可译为“就”D.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却”)
3.D(D.理解有误,乙文主要阐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没有表现人们都有共同的坚定信仰和高尚的道德观念。)
4.(1)让老人有终老的保障,青年人、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小孩子能快乐地成长。
(2)这就是礼产生的起源。
5.“大同”社会将是全社会的人都亲如一家,人人都会受到社会的关爱,老人有人赡养,青年人、中年人为社会尽力工作,孩子快乐地成长,生活上有困难的人享受应有的保障。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男的有稳定的职业,女的有美满的家庭。人们珍惜劳动产品,货尽其用;在劳动中人们都会尽全力去工作,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这样人们就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三处。
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2.下面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故制礼义以分之 B.皆有所养以养人之欲
C.男有分故制礼义以分之 D.幼有所长相持而长
3.翻译句子。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4.甲乙两文分别阐述了什么内容?
【答案】
1.曰/人 生 而 有 欲/ 欲 而 不 得/ 则 不 能 无 求
2.A(A.所以/所以;B.供养/调养;C.职分,职守/区分;D.成长/增长;)
3.(1)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2)如果索求无度,没有标准,就会发生争斗。
4.【甲】文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乙】文则主要阐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盗窃乱贼而不作 (2)故人不独亲其亲 (3)争则乱,乱则穷 (4)以养人之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阐释礼制产生的原因的。
【答案】
1.(1)兴起 (2)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亲 (3)祸乱 (4)来
2.(1)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
(2)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4.避免天下混乱;确定标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参考译文:
【乙】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本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