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是经济学家何帆所著的书籍,何帆在得到APP上表示30年内每年要写一本书,这是系列的第一本。
什么是变量
在此书中,历史是由快变量决定的,也是由慢变量决定的,但归根结底是由慢变量决定的。 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大多数是快变量。在我们这个时代,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筛选。对快变量的迷恋,让我们迷失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只看到眼前,看不到全局。慢变量看起来没有变化,看起来离我们很远,看起来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容易忽视慢变量,但慢变量才是牵引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举例说天气是快变量,月亮和太阳是慢变量。 慢变量是一种一旦打开就无法发合上的趋势。
何帆在此书中认为目前的慢变量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技术创新未停止,他关注具体、平凡、有代表性的个人,通过对个人的观察和记录,总结、预测生活中的变化趋势,感知风向,因为发展初期看大趋势,发展后期看小趋势。
小趋势
何帆提出关注小趋势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化日益显著,大趋势不足以准确描述社会的多向度发展; 第二,从社会演进的角度来看,很少出现泾渭分明的新旧交替,新的观念、新的现象往往是由原有的一些小趋势发源的,这些小趋势原本并不占据主流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却能引起社会风尚的深刻变革。 趋势的特点是: 必须足够小,才能显示出锋芒,但又必须足够大,才能彰显出力量。 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发展初期看大趋势,发展后期看小趋势。在发展的初期,更重要的是大趋势。 在未来时代,小众才是主流。
由此提出了五大变量:大国博弈、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下而上、重建社群。
大国博弈
贸易保护,即使在和平年代,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在时时刻刻处处较量。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折点,美国已经把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何帆认为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了一群想要下车的人,他们不愿意让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速度太快,感到眩晕,要求把车停下来,想要下车。“坐上快车的人”对待技术进步的态度也更乐观。无论是中国的政府还是民众,对技术创新的欢迎程度都远超西方,他们会更加大胆地拥抱新技术,甚至多少有些鲁莽。中国一直秉承着实用主义精神,有冒险家精神的企业家相信拿来主义,相信只有技术不断进步,才能提高国家的实力。从民众的角度来看,中国消费者对技术创新的接受程度显然比西方消费者更高,更愿意尝试新生事物,例如AI会在中国广为实验。 此篇何帆以篇幅为由未有进一步展开。
技术赋能
每一种技术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个市场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只有当技术的性格和市场的性格匹配起来,才是真正的佳偶天成。 在新疆做农业无人机的极客企业的故事。人们原以为机器人会首先应用于中国的制造业,但服务业才是机器人应用的“ 新边疆” 。最具生命力的新技术总是出现在无人地带,它们不是由院士评选出来的,而是在市场应用中成长起来的。
何帆强调两个对技术的评判维度: 一是技术和市场的匹配程度,二是这些技术是如何为人赋能的。在2018 年最受关注的一家企业当属在美国上市的拼多多。拼多多的技术和市场匹配得很好,所以它才能讲述一个好听的商业故事,但它忽视了用技术为新兴的力量赋 能。一时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能走得长远、行得稳健。 新旧融合 传统行业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和经验,这是任何一个新兴行业都无法替代、不能忽视的。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盲目地迷信互联网的力量。互联网行业不可能对所有的传统产业发起“ 降维打击” ,相反,互联网行业自己的发展已陷入低谷。对此不能只锻炼自己的互联网思维, 还必须对传统保持足够的谦卑和敬畏。 以及海尔内部创业的故事让人联想到身处新技术爆发的时代,我们都有很多机会可以去探索和创造,不一定是进入全新的行业,哪怕是在自己所处的成熟领域,也存在很多进化、升级的机会。
自下而上
自下而上生长起来的城市更具多样性。一个城市基层的根系越深越广,城市的发展经验就越丰富,,出现基因突变的时间就越早,就越容易形成一种“ 多核” 的新物种。 自下而上生长起来的城市抗风险能力更强。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 基层网络越广阔的城市, 越容易快速地形成反应机制, 因此也越容易进行自我迭代。 自下而上生长起来的城市甚至会更美。基层的力量更容易获得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赋能, 它们更有活力, 更热爱美好的东西。如果两个城市之间的通勤很多, 只能说明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差距太大。然而差距大的还是很多。 城市也并不总是在扩张,有些城市却在进行“精明的收缩”,比如义乌,城市规模在收缩,但并没有凋敝,而是变得更有活力、更加宜居。 贸易战没有影响义乌, 因为美国其实连义乌出口目的国的前10 名都排不上。
不过这篇细节上有待商榷,东莞还是有中心,在南城,当然也许虎门、长安这样的富镇会觉得他们是中心。 另外义乌的产品面向美国不是很多,多是面向印度、中东的廉价产品,廉价是义乌的一大特色,不过也许何帆并非专门研究贸易,对这两座外贸见长的城市未有深入发掘。
重建社群
人是群居动物,在此基础上有了社会,重建社群才能更好的发现自我。一个例子是阿那亚社区,由离开北京的人建立,重建信任和亲近关系。阿那亚社区的建立体现了三个要素,丰裕社会,私人财富增加但公共产品稀缺,友善互助的社群有助提升幸福感;择邻而居,离开喧嚣回归安宁,容易信任;网络连通,负面的社会问题,人们彼此相望温暖。这也与《智慧社会》里一点类似,人口是由不同的子群(部落)组成的。每个部落的成员选择去相同的地方、吃相似的食物、欣赏相同的娱乐活动。这些选择使他们处于同一行为人群中,因为部落成员的行为有选择性地反映了他们的偏好。而且,由于一个部落中的人们花时间在一起,这就带动了社会学习过程,并推动了该部落行为规范的建立。另一个例子是一所农村小学,农村孩子考上大学要比以往更难,而范家小学给留守儿童阳光自信,健全品格,建立孩子社群。在此对专业熟练劳动者的推崇本身没错,不过何帆认为上大学不太重要?这与现在的社会发展是否相符?
经验及未来应用
然而此书有个缺点是使读者陷入历史当下的朦胧感、迷茫感,书中仅是展现,未有解惑。
里面的一些事例,如贸易保护、无人机、互联网、城市发展之类的以前也有见过或听说过,不过对这些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未有思考,也许是洞察力还不够吧。对于创新也认为是必须有全新的事物产生。
未来应用:需要我们有敏锐的感知力和看向未来的洞察力,这都需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学习和思考。未来最成功的人是终身学习者,学习不能功利性太强,但是只要有了不断地学习、思考的能力就无惧很多变化和挑战。创新不是简单的弃旧扬新,而是不断地回到传统,在旧事物中发现新思想。新和旧之间的界限已经很难区分。身处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在哪里,我们在工作中更应该紧跟时代的节奏,寻找属于自己的“小趋势” ,从而发现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