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决定学习的人”称为“甲”,把“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的人”称为“乙”。
在更多的时候,甲很可能想都没有想过“学这东西有什么用”。他从来都不问用途,只是自顾自学去了。许多年后,他自然而然地找到了这项技能的用处,享受了其已有技能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于是,这个既有经验成为他心智的一部分。当遇到新的学习机会时,他会自然而然地采取同样的策略——管它有什么用呢,学呗,学了总有用处。他也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并相信“技不压身”的道理。
乙当然永远不会知道这东西对他究竟有什么用,因为他从未拥有过这项技能,更不可能有机会亲身体会。随着时间推移,他凭自己的经验能够得到的结论只能是:“我没学也没什么。”也许有一天,当他因为没有学习这项技能而遇到一点尴尬的时候,可能会慨叹:“当初不懂事,要是学过就好了……”然而,这对他来说,仅限于慨叹。再次遇到学习机会的时候,他依然会选择放弃,只不过除了“不知道学它有什么用”之外还多了一个理由:“现在学也来不及了。”这种拒绝学习的判断,渐渐融入他的心智,难以更易,最终,当他再次面临同样的机会时,他还会与过去一样,做出同样的选择。
认真审视一下自己,再观察一下身边的人,你就会发现:像乙一样的人比较多,比像甲一样的人多得多。
甲和乙是两种思维模式的反应。
我来自东北农村,那里是我最熟悉的黑土地,可是自从我走出那里,我开始越来越不愿意回去,因为每次回去,城市还是那个城市,乡村还是那个乡村。人们的思维也永远停留在“乙”的状态。
我常常在我父母,我的家人身上看到“甲”的那种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
我爸爸年轻时,村里人喜欢下象棋,他就经常和人切磋,结果他去学习酿造酱油,在培训班上因为下象棋赢了老师,因此老师额外教了他酿酒和制作饮料的方法。最终他因为开酒厂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因为做生意,结识豆油厂老板,他就向豆油厂老板学习榨油工艺,酒厂不景气以后,他在那位老板的指导下,顺利改成开油厂。又因为结识养鸡厂老板,后来又开养鸡场。
爸爸的人生可谓丰富,他原本是木匠,但因为喜欢向别人学习,独自钻研,我的记忆里,他是电工,水暖工,他会盖房,会修理车辆,他买过猎枪。后来他的这些技能在他开办厂子的那些年里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老公,当年以男朋友的身份第一次来我家,就被我爸爸考验。我爸爸当时正自己打造一个豆油过滤的装置。他买了几块长方形的铝板,要焊接成一个下面是倒立的圆锥,上面是圆柱形的容器。他给我、我的两个弟弟、我当时的男朋友一起出了一道题。他问我们要如何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铝板?并要画图。
幸亏我老公学的是船舶设计,当场作图,计算,讲解。结果我爸爸制作出了他最满意最专业的容器。从此奠定了我老公在我家的地位。
我很幸运能够从东北那样封闭的乡村里走出来。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父母开放的思维模式。在学习这条路上,他们是我的榜样。
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