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布拉格之前,老姐给我分享了一个叫做《心中的布拉格》的音乐视频,只有3分钟,视频全程以快镜头的方式展示布拉格的人文自然景观,人流涌动,光影流逝,伴随着风动云卷,霞光浮动又消退。每一帧画面都很美,像是浮动在天地之间的闪烁城市。背景音乐配的是法语歌《Et Si Tu N’existais Pas(若没有你)》,旋律和歌词都很美,姑且理解为是一首唱给布拉格的情歌。
6月10号晚上九点半到了布拉格,街市还很热闹,路边的酒吧、小吃摊贩都灯火通明。箱子拖在不平的石板路面上,耳边人声喧哗。饭桌上传来酒杯碰撞的清脆声,时而又有击掌和歌声响起。
11号一早从旅店往布拉格城堡(Prague Castle)走。穿过古旧的城门便上了查理大桥。桥上有一中年大叔和一年轻小哥,他们手持长绳,将绳一端扔进河里,片刻再往上提绳直至全部捞起,摆弄一会儿绳子,复扔绳于水中。我在近旁站着看了半天,大叔发现便冲我笑了笑,我忙走近想探个所以然。大叔说他们这叫Magnet Fishing(磁铁钓鱼),在绳子一头的尖端处附有一块磁铁,投进水里能吸附各种铁制品。因为查理大桥历史悠久(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极富盛名,常有游客来此投币许愿,所以大叔常能从河中淘到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钱币。大叔从塑料桶中拾出裹着点泥土的硬币,指着说这个是俄国的硬币,那个是捷克克朗钱币,然后又拿出一个锈迹斑斑的大件,说今天很走运,淘到这把手枪,虽已有些许磨损,但轮廓还依稀可辨。我打趣地问道,他是不是每天都来桥上“淘宝”,是否以此为业,他笑着回答说“钓鱼”只是自己的一个爱好,算是一个收藏者的闲趣嗜好。第二天早上经过查理大桥时,他们还在原处掷绳、上提。
查理大桥是欧洲最古老也是最长的一座桥,桥上有30座圣者雕像(原件已被保存在博物馆里,现今桥上雕像为复制品),似乎有几分守护者的意味。桥下是伏尔塔瓦河。石桥历经六百多年风霜而稳固依旧,据说其中的奥秘在于砌石的灰浆中加入了蛋清。为了保护古桥,如今已禁止车辆通行,只供行人游览。很多捷克人对查理大桥有着深厚的情结,比如卡夫卡。卡夫卡三岁起便开始在桥上游荡,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即为“我的生命和灵感全部来自于伟大的查理大桥。”据说卡夫卡的作品无一不流露着一股浓厚乡情,二战时捷克被纳粹占领,卡夫卡的作品更是成为捷克人的一种乡愁寄托。
一路上坡,到了布拉格城堡。城堡主要由几大部分组成:教堂(圣维特大教堂和乔治教堂)、旧皇宫、画廊和黄金巷。印象较深的是圣维特大教堂的玻璃窗户上的绘画,其中一幅为捷克画家穆夏所作,色彩鲜艳,富有自然气息,且图案与窗户形状巧妙别致地结合在一起,与别处教堂不同。小雨绵绵,挤出拥挤的人流往下走。
尝了所谓的波西米亚食品——Trello,有点甜腻。街头巷尾有数家挂起同类招牌的店铺,想起北京人说的,北京城里凡是名字叫什么老北京的,都不是什么正宗的老北京。哈哈哈,游客之乡总有火热的“游客土著食品”!
下午去到穆夏博物馆。穆夏被称为布拉格的国宝级画家,馆内可见他的以四季画为代表的绘画作品、香烟广告的海报、为明星Sarah演出角色所作的艳丽招贴画,等等。画中的女性形象多优雅灵动,饰以花草赋予生机。大部分绘画作品都自带穆夏设计绘制的边框,好似无形的画框,画中有画,前景后景相衬,虚实结合,映射现实,自成个人的独特风格。穆夏被誉为新艺术运动的辉煌旗手,其绘画风格受到后人模仿。仅以博物馆所见,感觉他是一个实用性的画家,不少作品似乎在商业性上具有明显的价值指向性,涉及领域广泛,如招贴画、广告画的宣传性,还有商品包装画、珠宝设计和建筑设计作品等也都实用性很强。
登上老市政厅(Old Tower Hall)的钟塔楼,俯瞰布拉格全景。真的全是红屋顶,与海德堡的山林环绕的红屋顶不同,布拉格的城市气息更浓一点。站在高处往下看,除了教堂尖塔和红屋顶,正下方是圆形雕塑居中的方形小广场,密密麻麻全是人影,传来叽叽喳喳的声音,有种闹市感。正值欧洲杯,自己虽不懂足球,但在这里也确实感受到了欧洲人民的足球热情。大家聚在小酒馆里,馆内馆外一般都配置有宽屏的电视机,球赛声和人的喧哗声混杂在一起,遇到国家队进球,就会有四五大汉在广场上挽手跳舞唱歌,一阵欢脱。
晚上在国家木偶剧院(National Marionette Theatre)看了木偶剧《唐璜》(Don Giovanni)。台词为捷克语,事先了解了大致的故事内容,也基本能把握住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是我第一次看木偶剧,很新鲜,也对这一演绎形式印象深刻。剧场不大,约七八排木椅座,每排差不多可坐八九人。木偶在舞台上,由木偶师(puppeteers)站在后方牵引着细绳。观众在台下能清楚看见木偶师如何用双手灵活操纵绳索,一个木偶师一般控制一个木偶,但有时因木偶在舞台上需左右移动,只见木偶师之间默契而灵活地交换绳索,变换角色。在我看来,观木偶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台前幕后的连接,观众欣赏着舞台上木偶的生动表演,同时也见证着木偶背后操控者的娴熟技法和操练。但木偶师们又绝非仅仅是所谓幕后操控者,当木偶倒在舞台上,木偶师也会随之垂下头来,似有与木偶同呼吸而共存亡的架势,很有意思。
看完木偶剧,走到老城广场,格外热闹。在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的二层阳台上有穿着奇装异服的表演者在色彩变幻的灯光下唱歌跳舞,有股非主流T台秀的味道,也是充满异域风情。
12号早上爬坡来到欧洲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斯特拉霍夫修道院。修道院位于小山坡上,外有花园菜圃,内有院落、教堂、图书馆等,像是个幽静养心的好去所。去的时候只有图书馆对外开放,但也不能进到藏书处,只可在廊道上向里略作窥探。廊道上陈列着部分藏品,动植物标本、海上航行的工具及船只模型、外贸引进的器皿,诸如此类,饶有趣味。但馆内服务设施并不健全,无英语讲解,藏品无文字说明,工作人员也基本无法用英语交流,因而也无从了解展品的历史文化背景。
之后来到列侬涂鸦墙(Lennonova Zed),正巧有个姑娘架着木梯在墙上写写画画,她说任何人都可以来这里画自己想画的东西,等于是完全自由开放的一个空间。记得当时她正在写一句话:You never knows where you are going, you never know when you are looking back.墙面上除了一些比较文艺的字句,还有很多摇滚热烈的元素。一位小哥正在墙前弹唱吉他,敞开的吉他盒上立着一小块纸板,写着“I need money to repair my time machine to go back to the 60’s.”哈哈哈,祝他早日如愿。
离的不远的卡夫卡博物馆(Franz Kafka Museum)内部设计很棒。馆内以暗灯光为主,设置有多个小隔间,分别配有不同的背景音乐。黑色墙面上印有醒目段落,或是卡夫卡的生活介绍,或是他作品中的节选文段。博物馆设计真的是门艺术,自己不曾摸清门道,门缝也没怎么扒开,但作为参观者,遇到设计巧妙用心而不至让人逛到疲乏的博物馆,总还是会对场馆设计布置者心存感激。有时觉得博物馆像是一扇窗户,能为你打开更宽阔的天地。它不见得能在一时间给你多少知识的填充和深刻的感悟,但往往借由此径或能引发一些兴趣,引得你开始之后的自我摸索,没准就能找到自己心之所向、乐之不疲的东西。就我个人来说,逛博物馆时常常会给自己立flag,比如在德国时想着回去要读德国二战和东西德分裂的历史类图书,逛卡夫卡博物馆时想着回去要读卡夫卡的作品……但有点羞耻,大部分还是空口号。(多希望在整理这几篇日记的时候已经读了一些相关的书啊,打脸!)
中午去吃攻略上推荐的一家餐厅的烤猪肋排(roasted pork ribs)和据说三天做成的蜂蜜蛋糕(Honey Cake)。肉的分量很大,很好吃!(现在想想,自己回来胖了十斤也是一点都不奇怪。)结账时服务员特别自觉地要求我把小费输在刷卡器上,记得在路边小吃店买东西时,店员也特别简单粗暴地要求给小费。虽说给小费是欧洲文化,但他们(仅指自己遇到的服务员)的态度多少有些强硬和不客气,俨然把给小费当成独立于服务质量的强制行为。
晚上去看了布拉格黑光剧院(Black Light Theatre of Prague)看了《浮士德》(Faust)。黑光剧是捷克一种有名的戏剧形式,演出时舞台全黑,且使用黑灯,很多舞台道具由身着黑衣的演员控制,而观众是看不见黑衣演员的,只有穿着荧光色服装的演员才能为观众所见,因此表演中含着很多变戏法式的有趣演绎,视觉效果奇特。加之《浮士德》本身带有的魔幻色彩,整个表演愈加显得亦幻亦真,艳丽夸张,充满时空神秘感。谢幕时意外发现整个剧目表演主演加上道具,一共才七个人(有的一人分饰多角)。
在布拉格看的木偶剧和黑光剧都很精彩,让整个旅行都添了一抹亮色。想着以后即使工作很忙,也要适时去尝试一些新事物,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