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其实,作者完全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或者说是为了照顾读者的常识,用复杂的日常观念试图解释这个概念,其实解释得并不好。
从分析与语言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指示词只有指称没有意义,而语词可以两者都有。
作者提到的指示词不具有句法性和“没有指出我们如何去意向那个对象”都是这个意思,因为指示词本身没有“意义和意思”,也就是没有“内容”,因此除了指向特定的目标之外,没有任何内容。自然也就没有解释能力和句法意义。如箭头,路标等,我们除了知道它们指的是什么之外,难以得出还有什么其他的意思。在语言中,最典型且最纯粹的指示词就是“这个”和“那个”,完全没有任何意思。相比而言,语言中其他词,或多或少都会透露一些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指示词”这概念,也有些理想化了,生活中很难找到真的一点“意义”都没有的指示方式。毕竟我们社会充满“人情世故”,所有符号都会被赋予意义。或者说,所有符号,在意义的维度都有一个“地位”,就连“无意义”本身,也是一个地位。如我们要指示一个人,可以用“那位”,“他”或“那个”,而前者表示尊敬,后者相比而言就是表示贬低了。就像在生活中,需要表达态度的时候,选择不表达,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了。
3 因此,“符号的意义”也只是一个在不同情况下,随时变化的变量而已,而非只有“有和无”两个维度。
而在现实生活中,“意义”的维度是符号的主要维度,但也容易磨损和流失。相比而言符号的“指示”能力就是其最后的使用。如我们许多成语词汇都具有丰富的意涵,充满故事和韵味,然而大多数人只是将其当作一个“固定表达”来使用,原本夸张的意思被平淡地使用,这就是意义的丧失。
而许多时候,这种比较基本的用法已经可以被称作“理解”,能应付大多数的使用场合了。而在我们自认为“理解”的日常领域,其实潜藏着数量庞大的意义。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般人在大多数领域,也都是把大多数表达当作靠近“指示词”的维度,看看热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