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听人叙述往往是虚假的,属道听途说,需要亲眼所见才相信。但眼见是不是一定为实呢?其实不一定,因为事物有真相和假象之分,如果见到假象,把假象误认为是真相,就会把虚误认为实了。
春秋时期的孔子曾经周游列国,绝粮于陈国与蔡国之间时,七日七夜没有吃饭,只能无精打采地躺在那里。一天,弟子颜回找来一点米,准备煮给老师吃。
米煮到快熟时,颜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孔子悄悄地看在眼里,觉得颜回有点失“礼”,所以不大高兴。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先吃。孔子善巧地说:“我刚刚梦见先君了,故应把干净的食物先供养再吃。”
颜回马上回答:“万万不可!刚才有土灰掉进锅里,我虽然把它抓出来吃了,但饭已经弄脏了,所以不能供养先君。”此时,孔子才知道错怪颜回了。
有位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艘游轮在航行途中经历了海难,在游轮上有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他们好不容易等到了救生艇,然而救生艇上只剩一个位置,就在这个时候,男人却不顾女人,自己果断跳上了救生艇。
女人站在即将沉默的船上,向男人喊了一句话......
老师的故事讲到这里停顿下来,问学生们:“你们猜猜看,女人会喊出什么话?”
学生们都群情激愤,有的回答:“我恨你,我真是瞎了眼!”
有的回答:“无情自私的男人,只顾自己!”
还有的回答:“十足虚伪的丈夫,大难临头自己逃。”
这个时候老师发现有一个学生一直没发言,就向他提问。这个学生回答:“老师,我觉得女人会喊,要照顾好我们的孩子啊!”
老师惊奇地问道,“难道你有听过这个故事?”
学生摇头说,“没有,然而我母亲生病去世前,就是这样对我的父亲说的。”
老师感叹:“回答正确!”
老师继续讲故事,就这样,轮船沉没了,消失在这片大海上,男人回到家乡,独自一人带大女儿。
多年之后,男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女儿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父亲的日记。
原来,父亲和母亲乘坐游轮的时候,母亲早就身患绝症了,关键时刻,父亲深情地拥抱母亲,久久不愿离开,直到游轮快沉没时,他才依依不舍地冲向了那唯一的生机一一救生艇。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多么想和你一起沉入海底,但是我不能,为了女儿,我只能让你一个人长眠在深深的海底。”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沉默一片,老师知晓,学生们已经明白这个故事的道理:世间的善与恶,有时候错综复杂,常常难以分辨,为此,凡事不能只通过看表面现象,就去轻易论断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