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傅雷家书》,或许大家想到的是浓浓的亲情,是一个教育成功的典范:因为最终傅聪,也就是傅雷的儿子成功了。但是,现实果真是如此吗?傅雷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
首先,傅雷在生活层面对傅聪很关心。比如,傅雷在信中多次问到傅聪是否需要寄衣服,加被子,或者提醒换季了,应该做些什么。很多时候也问到饮食是否习惯,是否太累了,需要出去转转。而不光是本能层的关心,还有情感层面的指导。比如当傅聪遭到情感问题,傅雷会耐心的开导,并给出未来的方向。
其次,傅雷在艺术,文学层面,也会关心并且给傅聪分享。比如,傅雷与傅聪聊到自己新翻译的小说,或者中国的诗人陶渊明,李白,自己对欧洲历史的看法及艺术的看法,希望在理性层面给予傅雷帮助。
而在生命方向的层面傅雷也在给予引导。他希望儿子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而不只是一个合格的钢琴演奏家。有自己的人格和坚守。而他给儿子分享理性层面的知识也是为了能帮助儿子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让儿子成为一个有热爱,有方向的人。
所以或许从此来看,傅雷是一个好的父亲。他十分想要参与儿子的生命成长,并给予了儿子不同层面的爱。比如他的本能层给予儿子关心,也供他有学习的机会。而在理性层生命层给予分享和引导。
可是,从种种事实得知,傅雷和傅聪的关系并不好,甚至长期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况下,最终,在傅雷死的时候,傅聪也没有回国。既然傅雷从这些角度讲是一个好的父亲,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难道这样的关系仅仅是傅聪的原因吗?
而在我看来父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关系其实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们在生活中听到傅雷的形象往往是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一个翻译家。但是为我们所不知的是,傅雷在童年时期对傅聪非常苛刻,因为傅聪的音乐天赋,所以打着为他好的名号做了很多极其严厉的事,比如一点做不到就严刑拷打,这给他和儿子的关系蒙了一层阴影。而且,傅雷在文中多次提到他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有人格的人,但是,他本人似乎并没有在德性层面完全挺立起来,对他的儿子和妻子都是这样,所以,傅聪或许会认为傅雷并没有以身作则,没有威信。只是为了自己的希望而操控他的人生,这或许是他们矛盾的第一层。
而第二层建立在第一层的基础上论述。或许因为他们之前所存在的隔阂,虽然傅雷极其想要弥补,但是又太过关心,导致对傅聪的生活产生了限制,所以可能反而拉远的关系,使得更加无法拉近关系,陷入了恶性的循环。
所以从这两层来讲,傅雷或许又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他没有以身作则,同时也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教育方法。
而在我看来,傅雷作为一个父亲,对傅聪的希望是好的,他希望儿子可以全面发展。但是,他本身或许没有挺立起来,也没有这搞清楚到底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