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广东人,从小就对香港文化耳濡目染。长大之后,除了官民关系变得僵硬外,其他也没什么变化了。还是那么繁荣,依旧是潮流的代名词,也有着很多在大陆难得到的东西(现在差距变得越来越小)。其中一样就是“精酿啤酒”。
无论承认与否,香港更加开放,开放就意味着更多商机。所以香港兴起精酿啤酒(香港称手工啤酒)比大陆早,而且市场也比较容易接受。很多餐吧、酒吧开始提供这些小众的啤酒。只要有人买账,市场就能做起来,香港的规律就这么简单。当然小有小做,大就别有洞天。到现在,香港本地的微型酿酒厂数量已经超过两位数。很多酒吧也慢慢开始向食客推荐精酿啤酒了。毕竟真正佐餐的话,啤酒是不输任何一款烈酒。
一切看起来都蒸蒸日上,但中环两间优质Taproom同时宣布要结业,给香港精酿界还是带来了一些打击。其中的Brewdog Hongkong更加是当天宣布,当晚结业。见到信息的朋友都纷纷涌过去,只剩我这些当时还在广州的唏嘘。另外一间The bottle shop central亦要在今天(19号)关门。
必须要解释下,为何我要称他们为优质的Taproom呢?其实优质的Taproom所需要的条件并不多,只要酒好,并且不会太贵就应该叫优质。喝精酿生啤前,就已经有一个心理准备了,那就是肯定会比瓶装的贵,同时比工业生啤更是贵上几倍。但优质生啤不常有,基本上看到有货就像捡到宝一样,不容错过。
正如我上文提到,精酿啤酒小有小做,大就别有洞天。虽然,每款精酿生啤都有可能是last time,但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这个价格,所以做精酿生啤就是一件大事。生啤大家其实都不会陌生,一个词概括就是:新鲜。稍稍转换一下角度想想,这么新鲜的东西到底是怎么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呢?一下子,所有难题就接踵而至,灌装后运输、储存、清关、消耗速度等,成本很高。举个例子,我曾喝过的Omnipollo棉花糖(店主还贴心地给了一个棉花糖做搭配),大概要45元半pint(236ml)。这样一个价格,3 pint的生力就已经下肚。有时候,这些优质的精酿生啤,老板为了防止价格太高卖不出去,还会亏一些卖出去。至少我认识的一位Taproom老板,生啤是自己喜欢喝才引进回来的,主要为了分享,第二位才是赚钱。
所以,纵然香港这么一个较之内地成熟的精酿市场,也无法承受高昂的租金和损耗压力。和The bottle shop Central的店员聊天的时候,他坦言:这间Taproom很多时候是靠西贡总店的资金撑起来的。这间店结业后,他就会回到西贡继续上班。
不过,其实除了The bottle shop Central和Brewdog HK外,港岛区还是有不少精酿Taproom,包括一些做自酿的Brewpub和本地的微型酒厂。不过他们大多数都会做一些价格比较亲民口味很社交的Tap,例如淡艾、小麦啤酒、拉格、果酒、酸啤等等。正是这种淡口味的啤酒,是顾客最想消费的,但对于很多Beer Geek来说,这些啤酒就风味不佳,不值一试。甚至有一些Taproom老板不太会精酿,觉得这些风味独特的酒压根卖不出去,所以贱价出售。所以其实真正入了坑的人,与还没入坑的人口味隔阂太大,Beer Geek的追求只能沦为普通啤酒爱好者眼中的情怀。而在这个寸进尺土的地方,情怀一毛不值。
所以讲情怀,讲文化,讲工匠精神,并没什么用处(但讲本土精神,就好像特别有用)。纵然香港有个专门的西九龙文化区,有对各种街头卖艺的规范措施,主流媒体不断报道(南华早报尤甚)精酿啤酒。但终究市场才是最重要,怎样培养更多对啤酒有要求的顾客才是王道。所以,不应该就此沉浸于“精酿药丸”这样的情绪中。起码我们还有瓶装,今天去跟他们说了再见,明天继续把酒言欢,安利朋友,拉人进坑,等对啤酒有要求的人越来越多了,相信他们会回来的。(或者其实他们换个地方开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