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农村,首先想到的是落后,不方便。以前的农村是这样的。
在我还没出生,八几年的时候,妈妈回娘家基本靠走,后来有了自行车,后来有了摩托车,后来两地之间通了班车,再后来私家车多了起来,到如今,开始有了一个平台综合私家车资源,成了顺风车产业链。这样的变化,不过20几年的事情,20多年前,是否有人想过,未来的交通,是现在的这个模样?
如今的交通方便了太多,想去哪里,只要往平台打个电话,平台就会以广告的形式发出去,然后就会有私家车联系去接你,送你到目的地,而费用也不过比班车略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这种方式出行,很少再有人大包小包的在路边等候了。可我却有点怀念曾经的那些方式,彷佛那些失去的,才在心里占据大部分位置。
我这个年代的人小时候就已经有了自行车,从二八开始,个子矮的小孩子就把腿伸进二八杠下面,蹬半圈,高一点的跨在二八杠上,我属于前者,所以一直羡慕着后者,因为着急模仿后者,还愣生生的摔在石头上。再后来有个针对个子矮的小自行车,没了那条二八杠,可以坐在自行车座位上蹬车。不过路远点的,还是不能这样出去,还是得提前几个小时的去路边等待那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的班车。
后来,每家都有了摩托车。我喜欢坐在摩托车上的感觉,紧紧的抱住前面的人,两旁的风呼啸而过,两旁的庄稼极速褪去,那种一路驰骋的感觉,就像拥有了全世界。我在摩托车上度过了那么多的岁月,可我能说的,能怀念的,不过是紧紧抱住前面那个人的感觉,我爸和我哥,紧紧抱住他俩的感觉,风肆无忌惮的呼啸而过的感觉。
摩托车适宜中短途,对几十公里的路程,还是班车为主,尤其是初中开始住校,从那以后就一直为了读书而游离在外,班车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每一年的离开,都提前打听好这趟班车几点会路过村头,然后提前一个钟头的去村头等待,大包加小包,父母一个劲的嘱托,一面时时的望着空旷的马路,好像期待着这辆班车,又不期望它那么快的到达。自古伤离别,坐上公共班车的那一刻,心会酸,泪会落。以前可以超载的时候,拥挤程度也不亚于北京的公交车,一路颠簸,有人下车,有人上车,总有人对下车的人说再见,也总有人与上车的人惊喜重逢。后来不允许超载,坐在某个座位上,看着道路两旁相似却又不同的风景,听着同车人的乡音,尤其是在离开这座城市的车上,你会发现自己很爱这里,尽管它一样贫穷,一样有着贪污腐败,一样的落后与不便。但在你心里,你爱它的漫天繁星,你爱那黑漆漆的夜里蝈蝈的叫声,你爱午后的鸟语花香,你爱道路两旁长的正旺的庄稼,你爱摩托车上呼啸的风,你爱那鸡鸣狗吠,你还爱那炙热的太阳,湛蓝的天空,还有那晚霞下老人驼背的影子~这一路上,因为要离开,你知道自己很爱这里。
或许20年后的交通,没了固定往返的班车,也再见不到路旁等车的一家人,20年后的交通,我想不到,只是这20多年的每件交通工具都让我怀念,让我知道我有多爱那个落后,但充满着我曾经人生,有着鸟语花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