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休息时看一席的视频,很意外地遇到了七十四岁的儿童绘本画家蔡皋的演讲,演讲题目是《生活是一万个值得》。老奶奶精神矍铄,风趣幽默,安然地坐在舞台中央的光束里,将自己一生的故事娓娓道来。
她出生于书香家庭,父亲毕业于西南联大,她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后面有好几个弟弟妹妹。外婆自小就用长沙话告诉她:前面的乌龟爬开路,意思就是大的孩子带好头了,后面弟弟妹妹自然会跟随。
虽然成绩优异,但由于出身问题,她不能去上大学,这成了她一辈子的遗憾。第一师范学院毕业后,十九岁的她被分配去农村小学教书,一呆便是十几年,直到三十六岁才有机会调离。
在乡村小学里,她不只要教书,还要干农活,刚开始她特别委屈,觉得这是流放,是体罚。但没过多久她就发现了乡村的趣味,田野里四季颜色的变化丰富多彩,蜜蜂勤劳,鸟儿欢叫,河水清澈,游鱼自得,周围的一草一木在她眼里慢慢变得美好起来。她也随之打开自己的心,接纳下所有一切。
心态变了,境遇便瞬间不同。乡村教书的时光,慢慢沉淀至心底,最后变成了她笔下的风景,她精神的桃花源。这段经历最后也被她提炼成人生哲学:内心强大的人,要有转化境遇的能力,要会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要学会打开自己的心,丢掉包袱,对生活中的一切进行识别、审美,并将好的东西,美的东西,变成艺术。
三十六岁那年她被调到湖南少儿出版社,专门负责编辑儿童绘本。为了补偿自己没有上过大学的遗憾,她开始自学画画,她笔下的风景多来自曾教书的乡下,朴拙明亮,人物则来自传统的民间故事,无论是花木兰还是孟姜女,皆带有庄严的生命气象。
她先后创作了《海的女儿》《李尔王》《干将莫邪》《六月六》《隐形叶子》《花仙人》《桃花源的故事》《荒原狐精》等作品,获奖无数。
她的书柜里有一排排的笔记本,本子的封面上,用明显的笔迹写着年份,九六年,九七年,九八年,一本本排列下去,是饱满又丰富的时间。本子里是她记录下来的每一天所见到的新奇有趣的事物、对话或者发现,她用简洁有趣的线条和文字将它们一一记录下来,这应该算是最早的手帐吧。
生活与艺术从来就无法分割,蔡皋老人提到的“审美人生观”让我想到了作家陈丹燕在《上海的金枝玉叶》一书中讲述的一个名叫黛西的女孩一生跌荡起伏的故事。
黛西出身于富裕人家,生活优渥,前三十年近乎无忧无虑,她的人生巨变自中年开始,丈夫入狱,家产尽失,生活一落千丈。她要做从前想都没有想过的工作,忍受生活中各种摧折和磨损,修水库,洗马桶,打扫厕所,凡此种种,她都让自己尽力适应。 且努力保持着积极开朗的心态,在尽力承受一切的同时,使自己的心灵不萎,不怨,不暗。
当她老年,周围好心人对她颠沛流离的一生表示错愕时,黛西却并不以为然。她说:我在这样的生活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要是生活一直像我小时候一样,我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心有多大,能应付多少事。
我特别喜欢陈丹燕女士在书中的一段核桃理论。大意是说,没有经历过磨难的黛西,就像一个圆满完整的核桃,里面如何,外人并不知道。 巨大的人生挫败,使核桃的硬壳碎裂,裸露出的娇嫩果肉,散发出怡人的芬芳,那是她灵魂的香气,从这一层面来讲,黛西的人生于世人有教育和审美的意义。
每个人都会在生活里遇到困境和挫折,如果你自此囿于其间,一蹶不振,那无论如何与审美搭不上边。 审美的前提,必须要有创造和突破,像春天的种子从阴冷的泥土中挣脱发出新芽,像废墟之上盛开的鲜花,它们之所以美,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们自内而外生发出的那种不肯屈服的,向上的积极的力量。
在一席演讲的最后,蔡皋动情地说: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自我审美和自我唤醒的能力,将生活的所遇,将人生的种种,将一地鸡毛的生活,经过你的选择,去芜存菁,变成你的作品,这时候,你会发现,人生是一万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