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
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符号学》中指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信然,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古典诗歌,更需要在互文的背景下给予解读,更需要在传统文化的意义之河、意义之网中予以理解。没有孤立的诗作、没有孤立的诗人。每一位古典诗歌的作者,都不是在荒野上流浪的“独唱歌手”,而是在超越时空的和鸣中寻找自己独特位置的演奏者——他既要使自己的声音成为整个和鸣的一部分,又力求在其中释放出独特的炫目光彩(如果足够幸运,他或许能成为新的乐章的领奏者)。
面对这些古典诗作,一旦离开了文化土壤,我们几乎完全无法找到理解其诗性的语言、错综的意象的路径,我们将无法理解到作者“欲说还休”的潜在意涵,只能游离于诗性话语的最浅层意义之上,甚至将诗性语言误读为日常话语。
教材解读:
《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为熙宁元年王安石“越次入对”的途中(而非传统认为的熙宁八年王安石第二次入朝时)——作为政治家,王安石非常清楚:能够入朝接受新皇帝的特别召见,无疑是难得的推动变法改革事业的历史机遇。在瓜洲渡泊船一夜,第二天扁舟就会离开长江,进入京杭大运河,此后一路北上直抵京师,等待自己的将是无比广阔的历史舞台,也是深不可测的政治深渊。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尚未离开故土,便已惦念归途。这既不是急流勇退式高蹈,也不是小人怀土式的思乡,而是对未卜的国家前途、个人命运的深深忧虑。
《诗经·小雅·采薇》里有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很疑心这是王安石遥远想归途时心中回荡着的声音,离开家乡时,正是青春作伴,当我白发苍苍转还家乡时,又是一幅怎样的情形?又将带回怎样的故事?
《泊船瓜洲》一诗里的核心意象是“明月”——作为诗歌意象,“明月”历来与思乡联系在一起。而在王诗中,“明月”意象显然包含了更多的内容。王安石在十年后所写的《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中回顾了,或者说是回应了熙宁元年自己离开家乡时的心境,再次提到了“明月”——“邂逅我还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金山”,“但有当时京口月,与公随我故依然”。“明月”显然是王安石赤诚坦荡的心境的象征(瓜洲与镇江(京口)的芙蓉楼只有一水之隔,那著名“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或许是燃起王安石诗兴的原因之一),而这赤诚坦荡的心境又与他矢志变法的家国情怀相始终。所以,不以王安石的人生历程作为注脚,我们就很难真正理解《泊船瓜洲》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就很难触摸到王安石此时此刻的复杂心境。
至于诗中那个反复被人们称道的“绿”字,我们决定淡化处理。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很多,不饶舌,简言之:将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是王安石惯用的手段(参见《渔隐丛话》里王安石给王仲至改诗的例子),对于这种小技巧的过度强调,可能会影响我们教学过程中的“大判断”(《瀛奎律髓》中语),而将对经典文本的学习变成“workshop criticism”。
学情分析:
王荣生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也就是语文教学的规定性——在于解决学生理解与文本(意指)之间的落差,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经验得到提升,达到在一定深度上理解课文的水平。(《阅读教学教什么》)
在阅读《泊船瓜洲》的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落差在哪里?
一、横向的:学生对于王安石本人,以及他创作这首诗作的时代背景缺少必要的了解,对于“瓜洲”这个充满隐喻的地点更是完全陌生,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补充相应的知识,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感受诗作的深层意涵。
二、纵向的:对于诗作中提到的意象缺少察觉。或者说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对于古诗中的意象有模糊的认识,缺少自觉地调动积累、阐释诗作中意象的意识。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构建学生与文本间对话,通过互文性的学习,理解诗作所具有的多义性。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大意,走进诗歌意境,品味诗中意象,体会作者情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
2.通过组合阅读,知人论世,触摸王安石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意境,品味诗中意象,体会作者情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
教学难点:通过组合阅读,知人论世,触摸王安石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初步走进诗作,理解诗作大意。
(一)自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预设:“间”字读音易错。教师相机介绍平仄知识,读准“间”字读音。
(二)借助平仄,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味。
【设计意图:《毛诗正义》云:“诗是乐之心,乐是诗之声,故诗乐同其功也……声既成形,须依声而作诗,故后之作诗者,皆主应于乐文也。”——脱离平仄音韵而言诗,洵为当下诗教之一弊也。我在授课时,讲了启功先生的一个故事:启先生坐火车时听到火车发出的声音“哐哐——哐哐——”两声高、两声低,遂产生一个联想:这不就是平仄吗?后来他向声学家请教为何火车发出的声音会有高低变化,声学家回答:“火车的声音并没有变化,之所以你听到两声高、两声低,完全是你的心理节奏。”——平仄,就是千年来中国人共同具有的心理节奏。
(三)理解诗句意思。
预设:学生对于“京口”、“瓜洲”、“钟山”的地理位置缺少直观感受。
教师在黑板上画地理简图,帮助学生了解王安石作诗时所处的地理环境,尤其引导学生关注“瓜洲”所在的位置——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
二、初次组合阅读,聚焦诗作意象。
(一)调动学生积累,形成组合阅读。
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王安石站在船头,眼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会有哪些古人的诗句涌上王安石的心头?
预设:学生围绕“思乡之情”或围绕“春风”、“长江”、“明月”等景象构建诗句间的组合。
2. 引导学生在《泊船瓜洲》与学生积累的诗句之间构建联系,理解诗句中的“景象”无不与蕴含着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它们已不是简单的景象,而是一种诗歌的“意象”。
【设计意图: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袁行霈语)——意象决定了诗歌所具有的多义性,为读者提供了从不同维度解读诗作的可能。所以,围绕古典诗歌所展开的“组合阅读”教学(互文性阅读教学)须以诗作中的意象作为“组合点”,才能理解潜藏在语言文字层面之下的深层意涵。然而,对于“意象”的解读是多元的、多层次的,教师很难在课堂上明白具体地“告知”学生意象在当下所具有的内涵,这种对意象的解读只能基于学生自主的联系、主动地建构。所以在这里我们为学生提供自主组合文本的空间,调动学生平时积累的相关诗句与《泊船瓜洲》形成互文,理解诗作意涵——这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渗透。
譬如,学生说:“王安石此时或许会想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组合当然就为诗作打开了时间的维度,当下的“春”,与遥遥可见的“秋”,为我们的想象提供了一个时间的跨度,我们甚至可以由此想象到古代士子出仕时春风得意与致仕时的冷落萧瑟,这样的诗句不会出现在对前途命运充满疑虑的王安石的心中吗?
还有的学生会谈到:“王安石此时或许还想起‘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这是本学期“日积月累”中学生背诵过的诗句。在互文性阅读中,这句被从语境中剥离出来的诗句忽然具有了一种情境感,成为了《泊船瓜洲》一诗的有力注脚。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积极肯定那些有价值、有意味的组合,同时也要淡化那些无意义、无意味的组合。
(二)聚焦“春天”意象,初悟家国情怀。
1. 组合阅读王安石的《忆昨诗》,体会作家笔下的“春天”意象所包含的少年壮志与家国情怀。
师:泊船瓜洲时的王安石还会想到什么呢?或许会想起自己十六岁那年的春天,独自登上钟山,遥望江南春色时写下的诗句。我们都来读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着江南的春色,王安石还会想到什么?
预设:学生会围绕着王安石的少年志向、家国情怀展开表达。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再次关注“瓜洲渡”的特殊地理位置——离开瓜洲渡:王安石就将离开自己的家乡故土,进入京杭大运河,此后一路北上前往京师。此时的王安石,向前看——是“国”,向后看——是“家”,前面是天下兴亡,身后是个人荣辱。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既有认知——瓜洲这个地点,也可以成为一种意象,一个联结家国的意象;“春风又绿江南岸”作为意象,在王安石的话语中可以被赋予怎样的内涵——这些都需要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才能获得相应的认知,形成更深层次的感悟。
三、再次组合阅读,触摸王安石心路历程。
(一)教师简单介绍王安石变法所面对的阻力,组合阅读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中的文字片段,了解王安石的变法决心与忧国之情。
(二)组合阅读王安石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三首诗作,理解王安石蕴含在诗歌意象中的家国情怀。
师:面对朝廷中强大的反对势力,王安石或许会想起自己年轻时的诗作——
师:此时,你对《登飞来峰》又有了怎样的理解?(生表达)
当变法事业轰轰烈烈开展的时候,王安石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师:在《元日》中你又读出了怎样的意涵?(生表达)
由于皇帝的动摇、守旧势力的绞杀、各级官员的贪墨,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明月何时照我还”——十年后,王安石作为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孤独地回到了故乡,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晚年。他把自己的心志写入了这首诗中——
师:你读懂这首诗了吗?(生表达)
【设计意图:罗兰巴特的名言“作者已死”遭到了许多误解——其实他强调的是不要把作者、隐含作者、作品中的叙述者等同起来。创作,当然要在作者的经历中寻找线索,但这并不能说作品就是作者经历的镜像。我们要关注的是:作者是怎样重构一个作品中的世界的。这也是我们在课堂上结合王安石的政治生涯引导学生组合阅读其三首诗作的目的所在——关注作者是怎样通过不同“意象”建构自己诗意的世界的。
(三)聚焦“明月”意象,触摸作者诗心
十年之后,回到家乡的王安石,再次回想起那个泊船瓜洲的夜晚,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师:王安石笔下那依然不变的明月指的是什么呢?(生表达)
四、再读诗作、记忆积累。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记住这首诗、记住王安石、记住一千年前这个宁静的夜晚。